网络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71 浏览:71118

摘 要 :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既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系列问题与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创新.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切实把握互联网的规律,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 键 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目前互联网正以其海量的信息、迅捷的速度、自由互动的方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情感表达、探索和尝试新生活、满足自我实现的时代新宠.“网上的世界很精彩”吸引着大学生钟情互联网,“网上的世界很无奈”诱惑着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它预示着互联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一、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它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手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①.其中,大学生是广大网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崭新的教育手段.互联网是一个崭新领域,它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与束缚,开拓了一条新的虚拟渠道,把大学生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走向完整,形成一个传统与现实、虚拟与实践结合的综合体系.借助互联网,人们虽远在万里之外却犹如尽在咫尺,自由、互动地进行信息沟通.对于大学生而言,泡在网络世界可随时随地与老师探讨问题、与同学进行切磋交流,分享最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加主动、自由地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群、网上辩论、红站、BBS、个人微博、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日渐成熟,使文化社团、理论研讨、辩论演讲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和交流,这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网络信息化实现了教育形态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向走向双向、从被动转为主动,使大学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特别是虚拟技术的运用,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2.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大量的资源.相对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过分依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和高校所能掌握的有限资源,信息知识量相对较少,仅能覆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面,而网络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及时及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又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网络快车,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数量上实现了倍增、在效果上事半功倍.


3.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互动的对等性和主体的多元性.互联网的互动的对等性和主体的多元性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也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使各国人们自由畅游于网络世界之中进行相互交流和彼此磋商.“网络的交互性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在这个不论性别、地位、身份的网络中,交流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这就有可能使最内向的大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心理距离得到缩短,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②. 作为其中重要群体之一的大学生,他们的理想信仰、价值诉求、道德、文化传统正以空前的规模发生碰撞和融合,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对象、新的课题.

二、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1.网络的全球性易导致高校大学生民族意识弱化、政治信仰模糊.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界限,缩短了彼此间的地理距离,囊括了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各种网络信息得到迅速扩散的同时,逐渐成了共享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不遗余力地抢占网络阵地,恣意向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文化传统.由于涉世未深,大学生信念仍然不够坚定,加之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为一体,使大学生一时难以鉴别,极易受到这种“西化”的蒙蔽,其政治观念、道德在此强烈冲击下,信仰模糊、价值错位,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不断减弱.

2.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易导致大学生网上冲浪成瘾、性格扭曲异化.沉溺于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忘乎所以,精神极度亢奋,心理极度紧张,哪怕离开互联网片刻,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失魂落魄,成为“网迷”.由于大家交流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对方的真实身份不得而知,更不必担心因泄密而损害自身利益,于是大学生在网络中纵情地尝试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角色.

3.网络的多元性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迷失和政治教育权威的边缘化.众所周知,无论是网络主体还是网络文化,其多元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拓宽了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分享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面临不同文化的激荡和影响,大学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和困惑之中不知所措,依靠单向灌输、说教方式建立起来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模式早已不合时宜,并且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

三、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牢固树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意识、大局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化是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教师主体地位的日趋弱化,受教育对象——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地寻找信息,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的“灌输者”向“引导者”角色的转变,牢固树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意识、大局意识,高度重视网络的发展,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用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信息引领网络阵地,有力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构筑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二)夯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

1.强化校园网管理,净化网络信息.目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数字化工程建设,推进了教务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极大的改善了校园网络环境,但是相关管理措施的缺失致使有些校园网形同虚设:或信息更新缓慢或网速极慢;或反馈不及时或垃圾信息遍地.利用网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切实加强校园网管理,立章建制,落实责任,以信息通畅、更新及时、功能齐全、信息准确为依据考评相关责任人,严防各种不良信息传播,对有害信息进行坚决的驳斥和回击,净化网络空间,努力打造浓烈的正面的校园网氛围,造成强有力的正确舆论态势,对大学生思想形成一种强大正确趋势的引导.

2.强化“两课”教育主战场、唱响网络育人主旋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各种噪音或杂音就会乘虚而入,兴风作浪.因此,高校“两课”教师必须牢牢倚重网络平台,坚守课堂教育主战场.充分发挥互联网络对于“两课”教学的载体作用,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特点,坚持“两课”教学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不断改进网络教学方式、充实网络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善于聆听、乐意接受.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不断钻研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积极建设网络“两课”教学网,把鲜活多样的内容设计成音频、视频等幻灯课件,清晰地呈现“两课”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给大学生一个较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并随时接受大学生的访问、浏览和反馈,实现知识的寓网于教、寓教于乐.

3.建设复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伟大领袖曾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③.由此看来,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一是建设网络技术保障队伍.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又精通网络传播特点的技术管理人员,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整理、收集、研判、跟踪、反馈,对于正面的信息,要强化措施、扩大影响;对于不同的声音,要进行遴选、甄别,实施合理引导;对于负面的信息,要坚决予以永久删除;二是建设“两课”教师队伍.“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切实加强对"两课"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既要达到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又要增强网络宣传、网络教育意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纵深延伸,以便他们能够娴熟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提高授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三是建设网络理论研究队伍.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必须努力潜心钻研网络教育理论和规律,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引领网络舆情,从理论高度给予相关教师指导.

4.倡导网络法制教育、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网络法制和道德传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两翼,缺一不可.在日常课程设置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观念的内容,引导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建设网络文明”,成立大学生网络自律委员会.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增强其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落实普法规划、借助网上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网上法律咨询和创办法制园地网站等平台,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引导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与此同时,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尤其是“网德网风”建设,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从制度到实践,都体现网络教育的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氛围熏陶下,感受网络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提高了网络法制的辐射性,又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净化心灵境界、合理疏导心理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而网络虚拟性和自由交流性,犹如一副强心剂给大学生的精神带来一丝寄托,从而滋生形式多样的“网络综合症”.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疏导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净化大学生的纯洁心灵,开展网络教育,把人类优良传统美德包括自强、团结、友谊、勤劳、坚强、诚实、正直、忠诚等传播给大学生;另一方面传授大学生自我缓解紧张情绪的科学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网络手段,设立心理咨询教师的聊天室,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就业、婚姻等压力,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网络真正发挥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引导作用.

(四)提高网络教育时效性、增强网络教育针对性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方法的针对性和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充分考挖掘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社会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畅通、便捷的优势,及时收集整理,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问题.大学生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是时代教育的目标,教师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人施教、因地施教.

一言以蔽之,网络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实现教师、大学生和网络的无缝对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建立稳定的根基,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注释:

①.省略.2011年01月19日

②李光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60.

③《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崔新广.网络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月.

[5]胡梦恒.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科教导刊,2011年1月.

[6]张光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控管理机制[J].高等教育,2010年10月.

(作者简介:贺 恒,讲师,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