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72 浏览:15938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改革经济结构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学生自我教育,学校引导教育和社会所需的职业道德相结合的有机体,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高校;就业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彭瑾(1980-),女,四川威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要求高校“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保证大学生能顺利、及时、充分就业.”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中,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希望所在,同时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就业工作中高校应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以健康、乐观、阳光的心态积极顺利就业.

一、以理想信念为指引,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

理想信念是人生自身价值、人生意义和目的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在校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因为大学生主观原因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对本身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上存在着与现实不符合的现象,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特殊的国情,很多高校学生向往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出现了“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的偏执就业意识,对于发展潜力不明朗的中小企业、地理位置偏僻的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基层却是抱着抵触的情绪.

高校要根据新形势下的现实情况,将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有机结合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去年11月开始,国家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每个中国人的梦凝聚到一起,才能最终实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梦想.新时期下,高校可以通过“我的中国梦”等演讲、征文、辩论、摄影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宣传活动,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只有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及时传递就业形势,未雨绸缪做好就业期望调整

大学生由于在大学期间重点学习理论知识,人生阅历方面存在着一定欠缺.因此在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时候,本身的就业选择愿望势必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产生矛盾,同时由于大学生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相关的政策知之甚少(比如自主创业、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村官计划等),这也是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使得众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进入到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我国每年的应届大学生数量众多,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成为每一个关心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人们思考的问题.

毋庸置疑的一个客观事实是我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构建起相对法律制度完善、经济结构健全,劳资分配合理的市场经济,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大学生们只要把眼光放宽,视野放广,面向基层,就业空间和就业潜力仍旧是相当巨大的.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一个瓶颈区,许多大城市尤其是沿海特大城市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而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及部分农村地区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同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开辟帮助大学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怎么写作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同时借助网络、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高校大学生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弘扬诚信正能量,强化诚信就业意识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这也为本身就业困难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更是个人立身、立行、立业的发展前提和品质保障.因此,高校要把大学生诚信问题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存在着在就业求职推荐材料上弄虚作检测、证书乱盖章、修改成绩等不诚信的行为,同时个别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后,因为自身方面原因又出现不按时到岗、违约、辞职,更有甚者不辞而别.2011年智联招聘在对全国692所高校近2万名应届大学生就业调研显示16%的大学生曾经有毁约的经历.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做好教书育人、怎么写作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诚信教育.高等院校应立足自身,结合本校实际,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譬如从学校层面要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完善制度建设,从学生层面要广泛开展诚信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构建灵活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不断强化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意识,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就业的意义,时刻牢记讲诚信、负责任的做人做事社会准则. 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凝练敬业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曾就“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成立相关课题组,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上百家用人企业和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其中,“敬业精神”在用人企业和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居第二,同时也在用人企业和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高居第一.伴随现代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代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早已形成写方市场.在大学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以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除了注重专业知识,更多的关注大学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诚信等方面的隐形素质.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走上岗位以后,由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单位环境怀着抵触的情绪,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不能很好地将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结合起来,出现大学生被“炒鱿鱼”的现象不在

少数.

职业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应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科学地进行.因此,高校在注重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时候,还要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

高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第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升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通过本身的磨炼和考验,才可能追求到才能卓越、人格完善、境界崇高.第二,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立校实际情况,分学院,分专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通过表彰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树立起心中的标准,并努力按照本职业的道德要求工作,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第四,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实践.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实践,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访问、实习见习等多种途径,深入到社区、工厂、农村了解国情民意,既提升自身就业综合能力,又了解到社会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只有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架起一座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才能坚定自身信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