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上“生成性问题”的

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23 浏览:144956

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环节、课堂提问等一般都是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有序地展开,但是课堂是动态的,一些课堂生成的问题在教师预设之外,会打断课堂的正常进程.以下两例就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生的.

【例1】《 经济生活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货币职能的学习.

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货币职能的内容,然后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表现、要求及原因进行提问、讲解,最后教师环顾学生,问他们是否还有疑问.

生1:老师,纸币有这个职能吗?

(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全体学生)

生2:有,如50元人民币就代表可以写到50元商品.

生3:没有,生产50元钞票所需要的劳动根本不值50元.

师:是啊,生产50元钞票的劳动相对于它所代表的价值太少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纸币本身不具备这个职能.

(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认可)

生1:老师,我还是有点不明白.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某商品标价多少元,这个“元”是人民币度量单位,这不表明纸币有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吗?

师:呃,这个问题嘛,你记住了: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不具备价值尺度这个职能.

【例2】《 经济生活 》第三课《消费及类型》的学习.

教师围绕小王写车设计了一组教学情境,情境三为“哥哥的愧疚”,对哥哥家与小王家的收入与支出方面进行比较:哥哥家住农村,年收入1万元,3个孩子,年度节余为零或负数;小王家住城市,年收入8万元,1个孩子,年度节余2万元.哥哥的愧疚体现了我国存在什么现实问题?

生1:哥哥没搞好计划生育,小王家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好.

(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

师(笑着):噢,哥哥家小孩多就意味着——?

生1:支出多,而收入又少,所以就穷呗.

师:那小王家呢?

生1:收入多,小孩少,负担轻,所以富裕些.

师:小王家与哥哥家相比存在着——?

生:贫富差距.

师:这样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吗?

生(齐答):会,收入差距大,消费水平低;收入差距小,消费水平高.

上述两则教学片段中都出现了生成性问题,但是教师的处理方式却不相同.例1中针对学生1的问题,教师并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强制性地让学生记住相关知识;在例2中尽管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的答案,但是教师却能抓住学生的回答,循循善诱,最终化意外为神奇.这两则实例,启示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处理生成性问题.

一、生成性问题的类型

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提出的预设外的问题各种各样,依据三维目标,生成性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知识类、情境类、价值观类.

1.知识类问题

一是知识的疑难易混处.在例1中,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该课的难点,尽管教师依据知识逻辑推理,纸币不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这也是一种权威的说法,但是该理论还是不能让有的学生信服,“元”是人民币的度量单位,如何解决纸币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理论依据与现实生活中以人民币来标价的矛盾,这可能是教师原本就没有想过的问题.

二是知识的细节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一些知识属于“知道”“了解”的内容,在行文中力求简洁凝练,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留下了疑点.如“公司的类型”中的重点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比较,承担有限责任是两类公司的优点,有学生疑问“有没有公司承担无限责任?书中提到连带责任是什么意思?”这类问题涉及课本知识中更深一层的内容,这更深的内容在教师的习惯思维中好像不必让学生知道,可学生恰恰就想把它们进一步搞清楚.


教材正文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对于“名词点击”“专家点评”或“相关链接”等辅文中的内容,政治教学一般是“不作要求”或者“不作拓展”,而教师又未关注到或不掌握实情,在这些知识的细节处学生提出了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成为教学中的“意外”.如学习《 股票、债券和保险 》后,学生对股票投资非常感兴趣,提出股票市场上“A股、B股、H股”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的指向扩展到了教材知识范围之外.

2.情境类问题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质疑的导火索,因此问题的如何设置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情境是问题的载体,情境与问题是否匹配、情境是否生活化、情境丰富或单一、问题切口大或小、问题的难或易等就会出现“意外”.例2中情境内容过多,有收入、支出、地区等因素,学生如果抓住其中一点就可以提出问题.

3.价值观类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政治性倾向强,内容较抽象,特别与现实相遭遇时,不仅挑战着教材内容,还挑战着学生的价值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教学时,面临着“南京彭宇案”“许云鹤案”等现实,一些学生表达了虽愿意帮助他人的愿望,却有惹上麻烦的困惑,这可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这些思想上的迷雾仅靠照搬书本知识难以解决.

二、应对生成性问题的策略

面对古怪、刁钻、突发性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该如何解答?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应变能力,更需要教师练好“内功”,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1.研读:预设课堂

精心预设的课堂是成功课堂的基础,而精心预设的课堂不是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精准细致,而是“八分计划、二分弹性”.

八分计划表现在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知识类生成性问题要求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把握本课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人名言等,还要从宏观上研读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实践的发展,政治学科领域有了一些新的解释或者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新的说法,这些变化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地吸收.如关于例1中纸币是否具有价值尺度的问题,教师不仅需要从教学参考中找答案,还要查阅马克思《 资本论 》和了解“从金本位到纸币本位”的现实演化历程.这些不仅是教师持续学习的问题,还是一种具有质疑精神的表现. 二分弹性就是教师要学会预见学生可能会产生疑虑的地方,预见学生易错的问题,预见学生难懂的内容,这些弹性的内容要不要讲?挖掘到多大的难度?这些应根据课堂的需要决定,这样可以增加教师对生成性问题的可调控度.

2.设置:呈现课堂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老师常常采用的课堂呈现方式.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情境类意外问题出现,设置封闭式问题,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停滞.设置的问题既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又要使教师能预测或掌控答案的大体趋向.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且有一定的维度或范围,例如,如何促进中华文化的再次辉煌?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角度思考.这样的设问既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又可使教师把握学生的大致思维方向.

情境是问题的载体,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生活性.要选取贴近生活的情境素材,这些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二是严谨性.严谨的素材首先要简练.如果情境材料繁多、重复,信息量太大,学生无法把握其要旨,还容易偏离问题的方向.例2中教师设置的情境内容过多致使学生从计划生育角度提出问题,也在情理之中.情境还要与问题相匹配,问题宏观而情境过于微观或者问题切入点小而情境过于繁复,这都不适于学生思考且易误导学生.

3.引导:调控课堂

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性问题时,教师不能为了既定的教学轨道忽视或者简单拒绝,而是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知识的引导.在知识的疑难或易混处,虽然教师反复讲解、强调,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可用求同存异法、顺水推舟法与举例等方法引导.在例2中,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顺水推舟导入到支出→收入→贫富差距→消费水平差距等知识方面,引导出了课堂的精彩.

价值引导.在文化多元化,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高中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此产生“意外”问题,如果教师一味采取正面说教形式,可信度会降低,有时学生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此时应采取一些策略如课堂讨论、情感体验方式进行,使学生在讨论、参与中自发形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

课堂讨论.当非预设性问题在学生当中引起极大的反响时,教材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利用这个教育契机,抓住这个教育资源,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的智慧在交流中迸发从而寻求结论,不失为处理课堂“意外”问题的良策.

情感体验.情感是影响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面对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情感参与,增强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学习《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时,教师设置中日之间钓鱼岛之争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在钓鱼岛上的所作所为的目的,正在大家思考、讨论时,教师适时提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有的学生说要维护我国利益,有的学生说用外交手段解决,还有的学生说“打”,教师一怔,请这位学生具体说说为什么,这位学生说:“钓鱼岛本是我国的领土,日本霸占了它,以前我国曾受过日本欺凌,现在该是雪耻的时候了.”教师继续问:“如果发生战争,会发生哪些后果?”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见解,在学生议论后教师饱含深情地说道:“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希望它强大,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是巨大的,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战争带给一个国家只有灾难!”在生成“打”这个问题时,教师营造情感场,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情感体验,爱国的情感得到激发,树立起理国的意识.

要求教师圆满解决每一次生成性问题也不现实.有些问题,教师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答.这时,需要教师坦诚,待准备充分后,再找合适的时机解答.这份坦诚显得教师真实与亲切,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为教师更准确地解答赢得了时间.

(作者单位: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浙江 长兴,313100)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