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唯物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联系的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999 浏览:58460

摘 要:中国传统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联系体现在物质观和意识观两方面,对二者关系全面的、深入的思考和把握,将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似的优秀成分与中国实际在实践中相结合,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同时研究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联系

一、前言

中国传统哲学唯物论思想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其自身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相似点,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引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就注重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对于这些关系的研究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二、中国传统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相似点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善于将中国传统唯物论中的优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相结合,寻找它们的相似点,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物质观方面

物质观又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第二方面是运动观.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在第一方面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世界派生出来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科学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尚未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却提出了接近物质概念,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木、金、火、土五种元素所构成的.宋代以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达到了新的水平.陈亮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物”他认为物是真实客观存在,“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他反对 理学家把“道”看作是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体,认为应该是日常事物之中的法则.叶适肯定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世界是物质性的,他认为“理”只能是“物之理”,而“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他肯定了“道”是不能离开物质的,所以他主张,认识“不以须臾离物”是说认识应该以客观事物为依据.还有张载从哲学高度提出“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了“气”一元论的理论体系,把有无虚实等都统一于“气”,也就是肯定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总的来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有相似性.

在第二方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提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深刻的运动观,如“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静的辩证关系.中国古人云:“飞鸟之影未尝动也”是指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相互联系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状态;动中有静,“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这句古语正是表达了动中有静的哲理.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运动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具有内在的相似性.

2.意识观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就其内容而言,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就其形式而言,则是主观的,即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意识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和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中国传统哲学家们提出相应的观点,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用心进行思考,黑白颜色摆在人的面前也看不见,雷声、鼓声在耳边响着也听不见.它表达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思想.以上的观点看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识观的主体性特征、能动性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具有相通之处.

三、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唯物论中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相似的优秀成分推进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战略.启示我们,要正确而充分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似的优秀文化成分,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有利于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综上所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似的优秀成分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强大促进作用,因此,在如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更应该把握好中国传统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似的优秀成分相结合从而推动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中国传统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联系的思考,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发展,首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许多优秀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先是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的否定观看待中国传统哲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开辟了思想道路.再次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哲学精神.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应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对待中国传统哲学,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似的优秀成分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