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21 浏览:18905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快速的融入中国文化,并开花结果,引申出思想、理论等等,看似是由于一个工农革命的偶然环境所导致的,实际上却是马克思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的一种必然结果.我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快速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与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有着必然联系的.“重民”、“大同”等都是我国思想的精粹所在,而这又恰恰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相契合.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背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 B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33-2

在我国的近代史中,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一点燎原之火,为我们的民族解放点燃了前进的指路明灯.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文化背景的研究便无法脱离我国的历史环境.自“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很快的就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从而引导出了“思想”、“理论”等一系列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并在我国解放后迅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到我国发展的各行各业之中.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唯物论”、“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相互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然而其却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相契合.

在我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老子对于“道”的论述,将人们从神学之中逐渐引入对宇宙本源的探索.这才有了后来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一系列诠释宇宙本源的学说,特别是《易传》、《韩非子》等更是来源于老子的思想――“道”的论述,并将其发展成为了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不谋而合.

正是因为这样文化上的契合,才令马克思哲学思想极快的被我国人民所接受,从而引出了“实事求是”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晶.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契合.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拥有着极大的相似度.因此很多著名的西方学者都对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其发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思想相差无几.

而且大家都发现,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并没有采取西方的思想来武装解决所面临的国民问题,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作为一个固步自封的民族,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这么热情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让人不得不对这种现象产生怀疑.对此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中国儒家思想作为传承的文化,其辩证唯物性不容置疑,也正是由于这种古老唯物哲学的存在,恰好形成了一种“发源于我,又回归于我”的现象.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五四”运动时,中国会毫不犹豫的坚决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因,因为这与中国文化并没有任何抵触,而且还可以完全理解为这本来就是中国原有的文化.

有这样的文化背景作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快速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哲学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深入中国以后,第一个有机产物就是思想,思想的形成是对马列主义的一种继承和延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思想仅仅是马列主义的一种延续而已,然而事实上思想却是一种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的一种先进思想.

例如在《中国的思想和组织》中,弗朗茨舒尔曼就对其做出了形象的比喻.弗朗茨舒尔曼提出了“纯粹的思想”和“实践的思想”的区分方式,马克思列宁主义属于“纯粹的思想”,阐述了马列主义所存在的普遍性.而马列主义的普遍性,正说明了其理论性,为了将其赋予真正意义的“实践的思想”,中国的伟大领袖将其引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

然而舒尔曼的理论很快就遭到了魏斐德的否认,因为舒尔曼说提出的“纯粹的思想”其实是中国组织的产物,而不是所谓的外国经验,它是属于中国的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不断的融合,已经将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而这就是“主义”.

因此,也可以说思想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了!这就好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一样,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辩证法已经被赋予了中国思想体系结构,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文化背景下显得更具有灵活性、更富弹性.

然而如今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地位,与千年前儒学在中国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相差无几.可是两者的思想看上去却没有丝毫的联系,然而在中国却盛传不懂儒家思想,就不能理解思想,这又偏偏指出了两者之间那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对此,我们必须追溯那些被我们丢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文化,从中我们会发现古代的“阴阳”辨证法和“实事求是”思想,与《矛盾论》和《实践论》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同志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引入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并没有抛弃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去其糟糠,取其精华,将先进的西方思想与东方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完成我国思想的改造.

特别是在哲学思想走向成熟之后,曾坚决的批评过党内的教条主义,严厉的痛斥他们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东西,只会背诵那些马列主义的词句.与此同时,其更是不断的加强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吸收,从而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将其与马列主义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改变中国历史的哲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因素

语言文化的差异,往往是外来文化传入的重要阻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传入时,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难.

而一般翻译的方法则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之为“借词”,另外一种就是“译词”.其中借词的大概意思就是根据其原文的发音,进行直接音译,例如我们常说的“的士”、“沙发”等,一般外国人的名字多用这种翻译方式.而译词则是根据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本民族的词库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汇,进行翻译注释的一种方法.通常来讲,借词是一种无奈地选择,而译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读. 由于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因此民族词库无比丰富,所以在翻译接受马克思哲学的时候,我国拥有足够的译词对其进行细致的诠释,将马克思哲学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并将其转化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可是中国最早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却并不是来自俄国,而是来自于日本.马克思主义被日本当时的学者进行翻译以后,被传入中国.如果没有日本学者对西方先进词汇的翻译,中国将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无法用“译词”对其进行解读,更无法正常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然而由于日本也是一个儒学国家,因此其学者通常都有着极深的中国文化基础和中国文化修养,所以导致了日本在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大量的使用汉语单词来作为“译词”.从另一种角度来讲,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身后底蕴,日本学者也将无法消化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也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日本翻译文献流入中国后,省去了中国学者对其进行再翻译的时间.

并且在日本学者翻译的马克思哲学中,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其中的“译词”并不是日本学者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从中国古典中直接摘取的.

例如我们常说的“社会”一词,在我国的《世说新语》中就有“来岁邻里修社会”这样的说法.而在《史记》中,第一百三十卷曾写: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起身,为国家树长画.而这句话则对我们常用的“主义”一词进行了阐述.像这样的词汇有很多,被日本学者直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摘取出来,然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翻译诠释.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时,其已然被灌注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并且已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中国化的概念诠释,而在其后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更是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中国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结束语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早已被不断的汉化.而针对那些日本学者引用的“译词”,在我国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被不断的修正和重新诠释,并针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了专门的翻译,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逐渐超越了原有中国古代和马克思原著词汇的含义,产生了与时俱进的强大语义功能.而其中思想、理论等都超出了马列主义的原有范畴,成为了最有生命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