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40 浏览:21459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首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基石都是实践观.因此,从根本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它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去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自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便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便在中国一脉相承.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最终归宿.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特征,它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的观点概括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以人为主体,以满足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为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对它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理解,我们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历程中拥有坚强而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实践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观而提出的科学的认识论思想.关注中国现实,投身中国实际,结合中国文化,极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的观点.实践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般性特点,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比之下,又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全面继承和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同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完善了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实践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志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此加以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并予以了发挥和创新.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同志对其有所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汲取了旧哲学的精华后,提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他明确指出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科学地概括了实践涵义的基础上,同志对实践的形式也做了明确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基本形式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明确地概括为三种即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同时对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也作了详细说明.在这三项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强调并突出科学实验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指出科学实验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项革命运动之一.关于实践标准论的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是真理检验标准”的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就着重强调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把握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实践的观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极大地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实践形式论和实践标准论的丰富和发展两个方面.

(一)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倡导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同志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强调将阶级斗争的实践形式转向生产的实践形式,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探讨怎样建设和规划以及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实践观关于实践标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实践的标准问题进行了大讨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面对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切社会实践的成败与否都要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判断标准.提出的这“三个有利于”标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摆脱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更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深入人心.历史告诉我们,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导和引领下,中国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了无可比拟的成就.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同志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时代特征,其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体现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完善,其实践特质十分显著.立足于当代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立场的基础上,从实践形式论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实践基本形式问题有了新的创造性的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这充分体现了对生产实践活动这一社会基本实践形式的高度重视.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断,就是要求一切物质生产活动的中心都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宗旨,这就意味着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要围绕以及服从于生产实践.另外,在中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中,体现出“文化实践”也作为一种基本社会实践形式之一,已在外延上超出了原来的“科学实验”所涵盖的范围,相比科学实验单独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更为合理.这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形式论的重大突破.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志对实践的标准做出了新的独特的阐释即“三个代表”标准.“三个代表”标准所论述的基本观点,体现出中国的先进性,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这一实践中来得以体现和证明.“三个代表”标准成为我国各项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动指南和重要指导思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