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思想对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的哲学指导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77 浏览:18587

作者简介:刘先春(1963- ),男,山东定陶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嫣嫣(1988- ),女,广东佛山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中国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早在时期就开始成形,主要体现在他的认识论思想中.关于认识的实践性、阶级性,认识的主体性思想使党内学习有了独特的含义.同时,通过结合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认识论思想为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提供了为人民怎么写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和群众路线、矛盾分析、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

关 键 词 :;认识论;学习型政党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7-0013-04

十六大以来,建设学习型政党成为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党出于对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的深度思考,也是党内学习传统历史积淀的成果.早在时代,关于学习教育、政党组织及其互相关系的研究已经初具雏形.学习认识论思想,可以使我们从根本上把握好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的核心概念、原则与方法.

一、学习型政党文化核心概念的基本界定

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学习型政党文化的核心概念――党内学习.从哲学的角度看,在某一程度上,学习相当于认识,认识的过程等同于学习的过程.当人们在追问“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时候,学习,也就是所谓的认知行为就出现了.但哲学家们对于“为什么能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也就产生了不同流派对学习概念的不同理解.重温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助于我们从问题的源头来理解和把握党内学习的概念.

(一)学习的实践性

《新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664,这一表述划清了认识论思想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之间的界限.

在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之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然观上.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或者是神授予的,坚持从思想到感觉再到物的认识路线.而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但他们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客观世界仅被视为认识的对象而非改造的对象,因此,他们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基于这两种认识路线,产生了学习论的两大传统流派,即认知主义学习论与行为主义学习论.前者认为学习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而是个体本身的认知结构主观地作用于环境的过程;后者刚好相反,仅将学习视为主体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这两大基本流派各执一端,形成了对比鲜明的理论阵营,后来产生的学习论流派,如建构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等基本可以按此偏好分类.

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此前所有的认识论不同,它巧妙地沟通了经验与理性.指出:“反映论不是被动的摄取对象,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2]15又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3]292.于是,人类认识的发展成为一个无止境的辩证过程.一切首先发源于直接经验,先有了被反映者,再有反映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再将理性认识作用于实践,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认识的内容也不断地扩展和加深.因此,“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并不是客体作用于主体或者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单向过程,而是客体与主体间不断转换和发展的循环上升的过程.学习,即主体通过实践被感知客体,从而进一步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即理性认识,再经由主体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体,形成新的客体再进行认识的过程.

(二)学习的阶级性

绝大多数现有的学习理论在谈及学习的目的时总是表现为“要获得什么”,体现的是一种肯定性思维的倾向.这些理论的共同前提是接受现有制度和状态作为应然的存在,学习被局限在实用工具的层面,即为了体制内的生存甚至单纯的知识、智慧提升.因此,他们不能充分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尤其是对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在的认识论思想中,实践占有首要和决定性的地位.实践不是一般学习理论中论及的环境刺激,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更重要的是,知识或者学习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3]292这种认识论的革命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理论品质.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特征之一,“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3]28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同样要重视这个特性.因为国内的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阶层的分化仍然存在,世界格局也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状态.因此,我们倡导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是学习主体试图“获得什么”,更要有阶级自觉,要通过学习“改变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学习不仅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也是为了促进整个阶级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改变现有的不合理因素,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三)学习主体的扩展

在他的哲学研究中扩展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实践主体性思想,将以往只重视个体实践的作用扩展为重视阶级、群众主体实践的作用.在研究认识与社会实践关系中,他进一步提出“认识主体是社会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认识发展过程,是阶级认识运动的标本”[2]22.这是研究工人运动得出的正确认识.1938年冬,在六中六届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动员和号召,提出“发动学习运动,开展学习竞赛,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1938年11月,党设立干部教育部,专门负责领导全党学习,创立了延安党校等20多所大学对党员进行正规教育.另外,创造了学习讨论会的组织形式,采取自由研究、集体讨论的启发式学习,同时,要求全党理论联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向社会实践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4],使全党成为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无期大学”.在多次全党学习活动中,他用实践检验证明了学习主体不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是阶级群众.

基于以上的认识论思想,我们可以针对建设学习型政党对学习的概念进行特殊的界定.党内学习,即党员个人或党组织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为改变现存不合理因素,实现共产主义共同愿景而奋斗的过程.

二、学习型政党文化的基本原则

的认识论思想不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党内学习的基本特点,还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提供了基本原则上的指导.

(一)建设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学习文化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3]296.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新的事物、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直接目标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使党能够更有效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但执政为谁?明确解答了这个问题:执政为民.指出,“历史的发展方向将是使世界进入共产主义这个“更高级的人类社会”[5]1468.在这个社会中,由于阶级差别的消失,人们各取所需,各尽所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作为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其建立的宗旨就是为了解放人民,所有工作也应该围绕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根本原则来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习型政党建设得好不好,归根到底是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只有坚持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赞不赞成为检验党一切工作的标准,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才能正确地领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学习型政党的文化必须是为人民的、为大众的.

(二)建设坚持党内的学习文化

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怎么写作,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充分发挥的政治功能.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都应该在的基础上进行,这点毋庸置疑.因此,也有学者提出“是一个政治范畴,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论范畴”[6]223,认为作风、气氛对于正确对待不同观点的争论从而尽可能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形成正确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系统论述天才问题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承认人们由于实践地位和主观状况的不同,会造成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异,但天才只能来源于实践.同理,正确的认识和决策只能来源于占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而只有让党员敢于发表意见才能够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通过党内讨论的形式,党员能够各抒己见,坚持真理,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是中国发挥组织力量的独特优势.党的一切决策并不是某个天才的主观构想,而是通过集中制形成的集体决策.本人在处理教条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党内的问题,在1938年《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进行了详细阐述:“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等而这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化.”[1]528而充分的党内也有助于基层党员更好地对领导机关和领导者进行监督,及时地纠正错误决策.尤其是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决策、监督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组织学习是一项群体活动而非简单的政治命令,它需要高度调动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和自觉性,因此,必须在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都要达成群体共识.那么,如何达成这些共识、如何保障共识的有效实施,这都离不开党内的发展.

(三)建设实事求是的学习文化

学习光有的前提还不够,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20世纪40年代初,在延安整风三论中完整地论述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实事”就是客观事物,“是”就是规律,“求”就是研究.要从客观事物中发现发展规律,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组织感觉材料,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事求是”所要解决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问题,实质上,由于正确认识的反复性、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对待任何科学理论都应该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强调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社会科学理论不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具有普遍适用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社会科学理论本身是调查研究的产物,它可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但这种理论是否成立,必须考虑应用对象是否符合其理论条件.也就是说,由于对象的特殊性,社会科学理论往往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会发生失效的情况.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刚刚起步,研究往往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西方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相关理论,这就存在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存在着使学习型政党文化民族化的问题.如何焕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认识论思想在新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借鉴西方学习理论,都是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

认识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融合了辩证法和历史观,并提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生命力.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实现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论思想的杰出贡献之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体现为党为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能力所做的一系列决策,而群众路线必须贯穿整个决策过程.“从群众中来”就是指领导者在学习制度、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党员与专家、群众的合力,将学习重点放在党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在制度建设、方针制定方面广泛征求专家和党员意见,总结群众经验,最后上升为系统的指导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将前一个过程中形成的决策意见拿到党员中去宣传、贯彻,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就必须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去检验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人民满不满意、欢不欢迎为最终的检验标准.

群众路线在党内集中体现为要贯彻执行好集中制.在《论联合政府》中科学定义了集中制:“它是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7]1057没有党内就没有所谓的集中,就难免使领导决策出现主观主义的错误;没有集中只有又容易犯自由放任主义的错误,无法发挥党的组织力量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创造出大众的、的学习型政党文化.

(二)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中国是一个组织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的政党,它的基层党组织遍布社区、农村、各行各业.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使基层党组织善于学习新知识、总结新实践,但每个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科学地处理好三种社会实践在学习中的比重问题.首先,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鼓励基层党组织针对各自工作实践和成员情况科学调整生产实践、阶级实践和科学实践在党组织学习中的比重,切合实际地提高党组织能力,使党员在其工作、生活中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其次,要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统一,在占有大量符合实际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光有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没办法正确指导实践;光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不掌握感觉材料,也没办法深入掌握理性认识,并根据自身实践的特点调整理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又要注意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

(三)坚持搞好调查研究

认识论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调查研究的理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8]1“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8]13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矛盾分析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关系.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群众意见、总结群众经验,也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反馈意见,检验政策的执行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当然离不开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可以说,调查研究就是群众路线和矛盾分析的物质载体,是认识论思想中的元方法论,也是建设科学的、的学习型政党文化的基本方法.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充分动员党的学术机构和专家针对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做好个案调研,通过党员的切身实践积累经验,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学习文化理论,并进一步指导调研工作.

综上所述,的认识论思想是一个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三者融合的思想体系.它不仅论证了学习的实践性、阶级性、个人与组织学习相结合的三大特性,并为学习型政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即坚持为人民怎么写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群众路线、矛盾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这是我们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崇尚与科学的政党学习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