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1 浏览:8865

摘 要 马克思哲学是奠基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并着力于改变现实世界而具有强烈现实生活旨归即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于人的学说.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扬弃,以及马克思对现实异化世界、劳动实践的分析,从而敞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生活旨归即改造现实生活世界的目的,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向现实世界中的人的复归,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幸福.

关 键 词生活哲学 异化 实践 人的本质 旨归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就其整个进路来看,大致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古代“生活哲学”、近代知识论哲学和当代“生活哲学”.我们把马克思哲学置于当代西方哲学背景之下,不难发现,二者都反对形而上学也即传统理论哲学,以及近代主客体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并且都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拉近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马克思哲学是在完成对传统旧哲学的批判之后,确立了奠基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新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言,他是从对旧世界的批判中发现新世界,并且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的巨变,最能说明马克思哲学变革宗旨的莫过于那句格言式的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要改变的世界不是“哲学的”、虚幻的世界,而是为“哲学思辨”“概念”所遮蔽了的现实感性世界.

1马克思对传统旧哲学的扬弃

要理解马克思哲学伟大的哲学革命性变化,笔者认为应当阐明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从批判旧世界”即对传统旧哲学扬弃的基础上,“发现新世界”亦即确立新哲学,完成哲学的生活旨归,实现现实世界中人的本质的复归.

可以说,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自我清算和新哲学确立的过程也是对以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为代表的近代传统哲学的批判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贯穿于这一过程始终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要彻底地解构那种脱离现实世界、依靠思辨“理念”、“概念”遮蔽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幻想.马克思所做的正是把哲学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此岸世界,赋予哲学全新的内涵――改变现实生活世界,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首先,我们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成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讲道.同样的,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观点与和黑格尔也是完全相反的.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由国家、法的关系等决定的,而他则是反过来,指出国家、法的关系为市民社会所决定.可以看出,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的着力点在于揭露出黑格尔哲学关于现实的人、市民社会和国家、法的关系的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把握,并且,对于黑格尔泛逻辑的、内容庞杂的哲学体系,马克思的批判是深刻而全面的.一方面,马克思指明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他说:“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因此,他也能够在头脑中消灭一切界限;可是,对于坏的感性来说,对于现实的人来说,这当然丝毫不妨碍这些界限仍然继续存在.”由此,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所讲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是一种思辨的、概念的神秘统一,因而是虚幻的,不仅没有也不能够对感性的现实生活世界产生直接的触动,反而遮蔽了哲学应当改变世界这一实质内涵,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为现存世界进行解释和辩护的学说.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思辨哲学中蕴含的批判内容,指出黑格尔对现实的人及现实生活的把握是深刻而丰富的,因为他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抓住了劳动的内涵,只不过这种把握是头足颠倒的而已.马克思讲:“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成果.”但是,黑格尔所说的劳动还只是理论劳动,停留于思辨的、概念的领域,还没有认识到感性的实践活动的力量.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为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同时也超越费尔巴哈指明了出路.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感性的、直观的,这已经对现实世界有所触动,但是,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的优点在于他把人看作是“感性对象”,但是,并没有把人看作是“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所研究的感性客体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客体,但是他不把对象性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本身.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活动理解为真正的人的活动,并认为是积极的有益的,但是,对于劳动实践他则片面地认为这仅仅是生活中的琐碎事务,犹如犹太人的利己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吃喝、酗酒纵欲、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劳动实践有利的,积极的一面,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因此,马克思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2马克思哲学对现实异化世界的批判

马克思不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扬弃,而且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对工人的生产、生活境况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剖析出“异化劳动”的实质,指出工人阶级生活在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中.

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理智的存在物,人的生活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并且人的生活应当是自由自觉的.“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之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怎么写作的哲学的迫切任务.”马克思讲道.在这里他将批判对象由神圣形象即宗教转向对非神圣形象即它的世俗基础――异化的现实生活的批判.由此,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进行深刻的“描述”,剖析“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出工人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同工人相异化,劳动产品成为工人的“异在存在物”.“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写道.由此,工人所生产的产品越多,作为异己的、反对自己的力量就越大.马克思进一步讲道:劳动产品或者劳动结果与劳动者相异化不仅仅只存在于结果中,更深层次在于生产活动本身之中.工人的生产活动对于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劳动不在是他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变成一种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过程.这样,劳动并没有给人带来幸福感,反而增加了劳动者的痛苦,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工人只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在不劳动时感觉舒畅,而在劳动时感到不舒畅.更为严重的是,人需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异化劳动的前提之下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异化.可以说,马克思对此具有极高的预见性和深沉的忧虑,他说:“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走向了全面的异化,最终人与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生活世界全面的异化了.由此,我们得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何以如此坚定的指出:“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只有这样通过变革和解构旧的关系、制度,才能把人从非人的、异化的世界中拯救出来. 3作为现实人的生活自由解放出路的实践


马克思认为,人类生活的自由不仅仅表现为“自由意志”,更多的还在于人的工具性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对象之上、改造世界的历史性进程.对于自由我们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由维度,而我们在谈及马克思的自由、解放思想时就不得不提及不断追问“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哥尼斯贝格哲人――康德,以及马克思对康德的扬弃.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打破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独断论的梦魇,由此开启了人的主体性向度的哲学思维范式,实现对自由的高度重视,但是,康德的自由观只关注人的内在的自由即自我意识这一方面,而在外在维度上即现实的改造世界似乎不为康德所关心.其实,康德的自由观中也已经隐含地涉及到对外在自由的关涉,这是因为康德把实践仅仅限于道德实践的缘故,并且康德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控制并不代表拥有更多的自由,而应该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求自由.

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是站在康德思想高度之上的,自由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世界的解释,也不仅仅是如康德的那种内在的道德的自由维度,而更重要的是获得外在维度的自由即批判、否定现实世界中不合理的一切要素,它的基础不是康德所讲的善良意志,而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新的水平上对康德自由观的扬弃,从现实生活实践出发,同时看到了理性的普遍原则和理性的能动原则,把自由的内在维度和自由的外在维度有机统一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之中.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把现实的人的活动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趋向自由之目的,从而回答了现实的自由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

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价值原则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他也指出费尔巴哈因为不懂得现实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只是在人的本质抽象的基础上谈论“人本主义”,没有将这一价值原则推进到现实生活世界之中.马克思将“人本主义”原则、尺度、贯彻到底,实现了对现实生活世界本身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生活旨归、目的,即怎么写作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拯救、自我解放,也就是说,要使无产阶级脱离自身生活的这个全面异化的现实世界,就要打破旧有的各种束缚人的关系、制度,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向人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