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哲学中主体性彰显的困惑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01 浏览:142817

摘 要 :主体性作为西方哲学的经典问题也困惑过中国现当代哲学,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可寻之路,但能否正确彰显主体依然是个问题.

关 键 词 :主体性 彰显 马克思

一、被忽略的主体

人类从出现到有意识的进行自我的认识再到对自我的否定再到对自我的重新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然而在发现的过程中依然有太多部分没有或是被刻意的掩盖了.

(一)历史中被隐藏的主体

在西方神学盛行的中世纪,人们被束缚在严格的教义与森严的骑士制度之下,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完全没有寻找自我的权利.人们生活在没有人性的人类社会中.

中国在建国后几十年来所施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明显制约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严重的压抑着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忽视普通的个人意识,也造成了人们对主体意识的漠视和麻木.

(二) 实践中被隐藏的主体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的观点和主体性的观点是连为一体、相互辩证的.人的主体性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实践基础上的生成,正是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和认识了世界,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的主体性在实践基础上历史生成.

在马克思的主体性中,实践的人通常是作为整个人类而言的实践,然而这其中却又有无数的单独个体的人,个体的实践意图被整体的实践行为所左右,个体的意愿并不能完全彰显,那么这些个体就被埋没在了整体的实践当中了.

(三)交互中被吞并的主体

主客关系就是以主体之间的交往为相似度检测的,主体不仅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定关系中,而且表现在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中,人的主体性不仅是指主体在主客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还可以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中得以实现.虽然单独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存在着差异,而且交互主体性还出现在单独主体性之后,但是,交互主体性并不能取代单独主体性,在主体之间,每个人的存在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样就单独主体就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就是到底是充当整体还是充当客体.交互主体性并没有完全满足双方的主体愿望而是牺牲了其中一方而去满足另一方.

二、不可避免的矛盾或竞争

主体与客体必然同时出现,但如何判断,如何区分主客体呢?在这当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主客体在矛盾当中不断的更换,发展,完善.

(一)自然与人类的主体性之争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物,人作为自然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所需要的对象.”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必然和其它自然界有机体一样,为了生存和发展,永远超脱不了自然规律的支配和摆脱不了客观必然性的制约.

(二)个体与个体间的主体性之争

对于个体与个体间的主体性之争,不得不回到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化解了矛盾的现象却没有化解矛盾的本质,要解决矛盾的本质,必须解决谁来充当真正的主体?在这里不得不借助尼采的强人意识了,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呢,只有把有限的资源全部交给能力最强的那个人手里,因为最优秀的人才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所以对于都是主体人的主体性就应该归属于最强的那一方,而另一方自然也就失去了主体性.


(三)群体与个体间的主体性之争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实践的主体是与社会历史相联系的,人所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是具有确定内容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现实社会.人作为主体,必须是“社会联系的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就是从他的社会历史关系中获得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人才能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社会关系对主体性的制约是不可蔑视和违背的,单独个体最终是无法违抗社会关系的规则,从而造成个体的主体性部分的在社会的整体性中被压抑与隐藏.

三、寻求主体性历程中的主体性缺失

西方在 20 世纪 70 年代掀起过后现代主义思潮,其核心是以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特征,主张解构人的主体性,消除主客二分.这股思潮也影响到了中国.为规范了我国主体性构建提供了借鉴.

(一)市场经济的物欲误导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物质利益原则激发了主体的自我意识,商品交换的平等原则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机制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意识.主体意识被唤醒,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高涨,技术的革新,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对自然的严重破坏、物种的减少、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化问题的产生.

(二)被解构的主体

福柯论证过作为主体的人的消亡的必然性.他认为,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并不像主体性哲学所说的那样是人,而是“知识型”.福柯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知识型.在知识的形成中,人不是能动的创造者,而只是被各种文化所建构的虚幻外型.后现代主义继承了这一观点,把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转化成人们对文本的解读,从而使主体被消解.

四、彰显真正的主体性

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是永远无法否定和动摇的,关键的问题只在于如何更好地确立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的世俗化倾向,对主体问题的重新反思是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的,从而也就与人类自身的命运产生了直接的关联性.对于主体问题,我们必须克服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观念,在主体与客体、在人与自然、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重新反思主体的地位,使主体获得一个恰当、合理的位置.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之中、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与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实现主体性的重构,建构出一种实体、功能和关系三位一体的新的主体观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