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贯彻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理基础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96 浏览:47170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探究高校“思政课”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知识借鉴,促进和完善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建设.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课”;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所提出来的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坚持的教学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大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政课”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着深厚理论基础,包括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现代人学理论等.这些思想和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政课”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知识借鉴,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的学科建设.

(一)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内涵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意识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新原则.以人为本的教学是以人的多元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为支撑的教学过程.学生是处于多元要素所发生和影响下的个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把学生个体的整体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通过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各要素,最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的、完整的人.”①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从教师维度出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创新,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认知方式和具有独特的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和学会做人的本领和能力,培养出体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新时代人才.第二,从学生维度出发,学生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存在形式,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最恰当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尊重人、理解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原则;以实现激励人、发展人、树立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相统一的一种教学理念.

(二)高校“思政课”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

(1)西方人本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它的萌芽产生于古希腊,而兴起阶段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最早对人本主义的定义和概述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阐释,19世纪早期,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从哲学的角度对人本主义做了简单的定义和论述,开启了人本主义思想的研究.费尔巴哈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对人本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分歧比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开始疯狂的向大自然索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威胁,人只能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人的价值在扭曲利益观念的颠覆下显得极为渺小.在教学领域,教育者和受教育着的人格和尊重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教育教学的异化使得人的价值失去了应有的意蕴.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正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兴起的,它主张重视人的生存价值及其人的主体性意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思潮的重要先导,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包括传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等等.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罗杰斯和马斯洛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本性及其人的机制和尊严.人本主义教育是指:“更加强调人的潜力之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力;强调人要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很好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人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要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它所追求的是对个体自由的向往,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呼唤.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为应对现代教育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和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尊严和主体性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维护人的尊严,弘扬人的主体性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研究我国高校“思政课”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知识借鉴,同时也将极大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3)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管仲在其《管子.霸言》一文中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接着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本思想,其核心是关注人的价值、人生理想及其人生的意义.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肯定人的价值;二是认为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人具有道德自觉性,而人的道德自觉性表现为人格的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三是认为人生理想的最高原则是‘和’,即多样性的统一.”③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虽然没有摆脱封建势力统治的枷锁,但是其对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及其人的能动性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弘扬古代人本主义思想中积极的部分,摒弃消极部分,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实效性.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的发展理论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指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④的著名论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渗透到马克思的所有理论当中,是马克思关于人本主义思想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智力和体力.教育是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发展教育事业.人们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得受教育者在智能、道德和健康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人的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求,同时又是人发展的外在条件.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同的内涵,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为我们研究高校“思政课”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5)现代人学理论

人学是针对于人的研究而出现的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的本质、人的行为准则及其人的价值和意义.它是“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⑤它所崇尚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一种与自然主义和神学相对立的学科.从世界观的角度上看,它强调人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其核心是关注人和尊重人.从价值观的角度上看,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及其意义.力求对人格的全面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生观上看,它所主张的是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从实践观和认识论上看,强调必须要将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明确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人学理论将人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地位为主要目的,使人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我,获得生存发展价值及其方向上的确定性和满足感.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人的生命意义、人的价值等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落脚点.

45;14.

注解

① 王景英.教育“以人为本”辨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21):14.

② [美]弗兰克.戈布尔.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③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⑤ 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