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36 浏览:132669

武当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同时她也是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如欲深入理解武当武术的本源,必须理解武当武术中所蕴涵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最高概念,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道家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摄取道家经典而产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哲理博大精深,其教义包涵万有.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魁的武当山,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且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在武当武术文化中深涵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认识角度看,道家的认识论不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与人生理论认识境界和实践活动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道家以老庄的“道”的本体学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的认识论方法基本继承了老庄之学说,并根据道教“修仙”的宗教要求,把道家的认识方法神秘化,使之与炼养术紧密结合起来.道教的认识方法论是综合性的,直觉体验与感性、理性融为一体,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它强调修炼的实践,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其具体的方法有内视、存想、坐忘,守一和性命双修.

在“道法自然”的道家认识论影响下,武当武术重视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并把其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乃至上升为武当武术理论的根基.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综合方式,大量采用了对自然万物的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修炼、再改进、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实现“知行合一”,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得“气”“完形”.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龙凤斗),蛇能取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以此创编了武当拳.体现的就是“拳法自然”的原则.

道教修炼长生,主要有两大方术,一曰“外丹”,一曰“内丹”.从认识的对象来说,外丹注重自然界阴阳五行之道,内丹注重生命个体内在的“精气神”.外丹学重视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万物之性是可知的.内丹学把人体看成小天地,以五脏为五行,以三宫为三光,分内气为阴阳,视人的生命体为一动态的、有若干无形流转系统的有机活体,因此,崇尚养“气”,使“精气”永远存在于身体之中,同时又重视“养生”,使形体永远不坏,成为神仙.而“气”就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同时认为体内有二十四真神存在于各主要器官,炼养时要存思守一,返观内视,以表示对体内真神的尊重.由此可见,道教内丹学重视对人体生理、心理的认识,认为其中有内在规律可以把握,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宗教神秘色彩.

武当武术的内家功夫最初源于道门,目的同样是为了长生不老乃至飞身成仙,因而十分注重内修(炼丹).武当武术名家们认为,武当武功达于化境的基本条件: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武当武功注重内修、炼“气”,从完善小宇宙进而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气”的体认和肯定,是与中国古哲学中的“元气论”相通的.实践证明,武当内家功夫虽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确实能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当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理由一,气功可以借助形体动作加以阐释,为气功的普及提供便利;理由二,丰富了武当武术的价值取向,使一部分武当武术把养生健身作为其首要价值.可见,道教气功和动功的结合,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同时,由于道家文化的神秘性,导致了人们对武当武术中的导引术和气功的许多曲解.在道教理论中,导引术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延年益寿、修道成仙的方法.导引术中的引体术实际上是一种体操健身法,有着很好的锻炼实用价值.但是,当导引术嫁接为武当武术的内容后,由于片面的追求得道成仙,不仅没有从传统的理论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立的科学健身体系,反而越来越神秘,变成了一种法术,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制约了武当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二、从世界观角度看, 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生成发端于“道”.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道”作为它的名称,就是因为它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在道教的教义思想体系中,宇宙的本体就是“道”,或者说,“道”的物化才有了宇宙万物.万物生成依靠“气”的运作.气又分阴阳.“气”的思想浸透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道教中,“气”则占据着核心地位,渗透在生成、运动、变化等范畴中.

阴阳(也称两仪)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就是从无形质的“道”到有形质的“一”之间的结合点,太极的理论包含着全部道的学说.

秉承道家文化中的这些世界观,武当武术理论极端重视“精气神”的修炼,尊重互相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式流布全身,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气”构成了天、地、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故提出了“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认为练拳就是为了使人体吸收外气,补充内气,保护真气,降其浊气;练拳时要注意以意导气,以气固形,形体的运动要利于气在体内流动,利于吐故纳新,自始至终将精、气、形混而为一,使神形凝聚不散;炼拳是为了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长生.武当内家拳就是通过练拳的手段从而达到炼气的目的.

“道”运动轨迹的圆圈运动,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武当武术要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优化模式.武当武术中的太极、形意、八卦均以圆弧为本,另外各种拳在劲力的蓄放上,也均以圆弧运动轨迹作为基础.因此,在拳理上,武当内家拳法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运行变化、相生相克之原理.再如武当内家拳中的太极拳、八卦掌、九宫等等,其名称就与“太极”、“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者,武当武术中技术与理论,如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内外合一等,都与道家的阴阳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教对于人生是执著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生不老.因此,道教把世界两重化,在人间之上构造了一个神仙境界.道教的“重生”和“全生”养生观对武术的基本价值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都极为鲜明地突出了养生作用,弱化了其技击功能,成为武术流派中一种集养生、技击为一炉的新的武术实践体系.武术招法动作是武术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式,道教的精神、思想观念也透过技术文化的层面表现出来.八卦掌因八卦方法而变化,形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矛盾规律而编制,太极拳以阴阳转换理论而构建,其它拳种也都可以找到其道教思想的容摄和影响,不同的只是程度差异.

三、从方法论角度看,道家关于无为、贵柔、尚雄、崇阳、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和原则.宋明时期,张三丰又把道教的宗教精神和原则融入武当武术,指导武当武术的理论建设和发展.道家的“虚己顺物”、“人取我予”、“虚心实腹”、“守柔处雌”、“缘督为经”,在养生和技击上给武当武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武当武术中武德讲究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优良品质,实质就是“守弱”、“无为”,是“道”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有规律的自然运行.正是这种“欲小成者武事、欲大成者化功”的思想,把武当武术推向了巅峰,摆脱武术招式、技能等的束缚,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追求一种旁若无人、无所畏惧、至刚至大的精神境界.

武当武术之内家拳的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崇下尚退、先发后至,太极拳中的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空中”以及形意拳的“直中”、八卦掌的“变中”,都是道家思想方法的完美体现.武当武术的动静转化、刚柔转化、阴阳转化随意可见,这些转化都是道家“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思想的变迁,充分体现道家“乾坤交泰”、“简易中和”、“阴柔虚反”、“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武当武术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对抗中的大小、快慢、强弱,主张“四两拨千斤”的巧斗,采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力小胜力大的运动方式和虚实变化的手段,“攻其所必救,攻其所不守,攻其所不攻”.

武当武术援用道家重直觉、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特征的思想方法,认为诸多拳法中的招式、攻防、进退,是可以传授、观摩和学习的,但其中的意境、神韵、气质和内力运行,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习练者须先意会,再用直觉去领会,然后通过反复的、日积月累的实践并加以揣摩,进而悟出武当武术中道家思想的精微玄妙之真谛.

武当武术这些战略特点及其社会效能,都是直接与其养生健身的社会宗旨相吻合的,这也是武当武术高出其他武术流派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技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武当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诸多板块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客体,也是世界文化中颇具东方特征的宝贵遗产.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东方道家文化思想内涵.蕴含道家文化“基因”是武当武术区别于现代竞技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武当武术独具魅力之处.武当武术文化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还是技法的高度概括,技击原则的准确定位,深奥的武学哲理境界,都深受道家文化的广泛影响,道家文化已成为武当武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来源.道教是武当武术文化最深厚,最强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