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其对立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762 浏览:82642

【摘 要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对立的认识上存在一系列理解上的错误.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重新的审视:辩证地理解唯心主义哲学,走出对唯心主义哲学的误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有在关于“本原”性的问题的回答上才能使用,不能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使用扩大化;认清“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两极对立模式的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两极对立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两极对立模式,但并没有超越也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对立模式.


【关 键 词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定与区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给我们作了明确的界定:“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等世界是创造的还是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家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等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然而,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直到现今我们仍然存在一些误读,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

一、辩证地理解唯心主义哲学.走出对唯心主义哲学的误读

以我们普通人思维看来,唯物主义就是正确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就是错误甚至“荒谬”的世界观.因为凭感觉经验我们就知道是先有了自然界,之后才有了人类及其意识,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在我们的常识里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东西;而唯心主义宣称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简直是在“胡说”,然而正是基于这种感性直观的表象思维,我们才造成了对唯心主义哲学的误解,从而也无法真正理解唯心主义.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哲学唯心主义只能是‘胡说’.”毫无疑问,我们的错误也正在于:带着这种“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唯心主义.如果我们认真梳理下哲学的历史,就会发现许多诸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这些先贤难道不懂得连我们都能直观到的“先有了宇宙世界,之后才有了人类及其思维”的道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我们一般是从“时间先在性”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而唯心主义从一种“逻辑优先性”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一方面他们认为:事物的本质相对于事物的现象来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是事物的本质决定着事物自身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人类只有通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真正把握事物;另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对于客体来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主客体之间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即客体只有被纳入主体的视野中,成为主体的对象才能成为客体,否则就只能是“自在之物”,这就预设了主体相对于客体的逻辑优先地位;另外人在改造世界时总是带着某种预期目的或意图去行动,目的、意识逻辑上先于行动后的事情的发生.当然这并不是说唯心主义没有错误,唯心主义的真正错误在于把这种“逻辑先在性”片面夸大为了“时间先在性”.他们或者把本质看成独立于现象之外的的本原性的东西,认为先有本质后有现象;或者把世界看成人的意志、思维的派生物.正如列宁所说,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等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因此,对于唯心主义,我们不能以“朴素的实在论”的思维即常识思维去理解,直接将其否定,而应该对其辩证地、正确的理解和看待.对于唯心主义认识到的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逻辑先在性”应该予以肯定,而对其片面的夸大“逻辑先在性”应该否定.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有在关于“本原”性的问题的回答上才能使用.不能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使用扩大化

根据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我们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是针对二者对“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定的,并且恩格斯进一步补充强调“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没有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这就告诉我们: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只能被限制在对“本原”性问题的回答上,离开对“本原”性的问题的回答,给一种观点“贴标签”,横加指责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就是把二者用在了“别的意义上”,如果给它们加上这样的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思想混乱”.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给我们举了把唯心主义使用在“别的意义上”的例子,并对此做出了批判,他说:“‘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等在这里无非是把理想目的的追求叫做唯心主义”,“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等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等‘如果一个人只是由于他追求‘理想的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他的影响,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那么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怎么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

显然,恩格斯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滥用,斥责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组概念的为“庸人”,不能因为一个哲学家承认意识的力量和作用就斥责其为“唯心主义”.因此,反观我们现在的哲学界,却到处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针对某一哲学家的某一观点给其贴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签,造成了对这两组概念的滥用,而这正是恩格斯所反对的,也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三、认清“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模式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其是一种两极对立的、互不相容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出发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或者把精神还原为自然,用客体压制主体;或者把自然还原为精神,用主体压制客体.旧唯物论单纯从客体性原则出发去解释人与世界关系,取消了人的能动性;唯心论则单纯从主体性原则出发去解释人与世界关系,抽象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取消了世界的物质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两极对立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唯物主义,以其独特的实践过程辩证法思维方式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的绝对的两极对立,使唯物主义保留了自身的合理部分并吸取了唯心主义的合理因素,从而获得了新生.首先,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即以实践为相似度检测去解决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因为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必然得在实践中去解决”;其次,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因此其所理解的“物”不再是旧的唯物主义者尤其是机械唯物主义者那里的作为僵死的、不变的实体而存在的“物”,而是“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即作为过程而存在的物质.这种物质不是既定的,已经完成的“物”,而是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物”.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对立模式.但并没有超越也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对立模式

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是在针对本原问题的回答上划分的,只要一种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哲学或唯心主义哲学,那么其必将在本原问题的回答上和其相对的唯心或唯物主义哲学相对立,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也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一种.马克思在评价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时用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从“只是”一词上看,马克思并不否认费尔巴哈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的积极意义,恰好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首先坚定不移地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及其思维的‘优先地位’,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思想路线,并一再声明他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并且马克思比旧的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更为彻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领域,确立了唯物史观.由此可见,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来说,在回答本原性的问题上必然要和唯心主义相对立,造成其并没有超越也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对立模式.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超越的只能是“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绝对不相容的”对立模式,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吸收了唯心主义的人的能动性的合理的方面,使二者不再“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可能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