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生命精神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495 浏览:68769

摘 要 :中国艺术的独特境界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自然导致了生命哲学在艺术中的充分体现,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态.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入手,探讨了中国诗歌生命精神的文化渊源,生命精神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以及生命精神在中国诗歌中的具体实现.

关 键 词 :生命精神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哲学是以人的生命精神价值为中心的哲学,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在中国人看来,生命是万物之本性,生命也是艺术之本性.可以这样说,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生命精神.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识、感觉和体验,所以表现生命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最高准则.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一、中国古典诗歌生命精神的文化渊源

在中国人看来,生为万物之性,生也为艺术之性.艺术是人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宇宙的认识、感觉和体验,所以表现生命是中国艺术理论的最高准则.画家傅抱石说:“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丰富生命.有了生命,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易传》谓“天地之大曰生”,扬雄谓“天地之所贵日生”.此二语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对生生精神的集中概括.天地以生物为本,天地的精神就是不断化生生命,创造生命是宇宙最崇高的德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时间观,它以重视生命为其基本特点.将时间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时间被理解为变易、流动的节律,以流动的时间去统领万物,世界乃是生生不己的生命整体.还将时间和空间合在一起,以时统空,它不是原始思维的时间观,而是一种深邃的生命思考,时间在这里不是一维延伸的过程,而是无往不复的展开,在生命的视点中,时间似乎也是可逆的,时间的流动中还彰显出一种生命的节律.“逝者如斯夫”.中国艺术中充满了对时间的思考,中国诗人的很多智慧是由时间所引起的.时间带来的恐惧感充斥于中国古代的诗歌之中.在叹逝时间的流逝中,不光是情感的哀伤,而可能表现为一种对人生本质的察觉,传达的是对生的智慧.

中国哲学强调,人的生命是一个统合体,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血气的支持,即精神生命不能脱离生理生命.情感、意志等心灵活动都与人的血气密切相关.《达生》:“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气之养不像孟子“配义之道”,不是道德功课,而是要“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二、生命精神对中国诗歌作品的影响

1.作品与生命的诞生是同一机理

中国人以诗意的目光看世界,在生命的浸染下,大千世界,森罗万象,都成了和人的生命相关的世界,一个与人的生命彼摄互荡的空间.中国诗歌作品取材于自然,它的生动,它的优美是人的鲜活的生命之体现.钟嵘《诗品》序讲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朱熹曾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之于言之余也.”只有“生生不息”“充塞宇宙”之“气”的流通,万物才有生机,人的“灵明”才可由外物获得显发或呈现.一气本生,二气交感,故人与万物同在,“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心随物运,物随我动,物我交相感发,实是不可免之事.中国哲学通过一气学说,将天人统摄一体,天人之间存在着无尽的生命运动.面对这一运动的世界,艺术家有人类最敏感的心灵,当然无法保持心灵的宁静,外气运行,一开一辟,一升一降,一聚一收,重重的敲击着艺术家的灵府.所以说作品的诞生是生命的延续.


2.作品内容凝结着作家的情感生命精神

艺术家总是要通过作品对象来体验生命.游心于作品,可以给艺术家提供一个体验生命的机会,而不仅是艺术技巧的满足.邹一桂“必兴会自至,方见天机活泼.”诗歌之生命来自对生命之体验.扬雄也曾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黄宗羲也说过:“诗也者,联属天地万物而畅吾之精神意志者也.”

3.作品形式是生命结构的象征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便是贝尔的艺术定义.“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即是“有意味的形式.”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吴沆《环溪诗话》中说:“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骼,有精神.无肌肤则不全,无血脉则不通,无骨骼则不健,无精神则不美.四者备,然后成诗.”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如果要想使得某种创造来的符号激发人的美感,它就必须以情感的形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它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艺术形式将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接受者的生命情感关联起来,生成由作者、读者、文本构成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和接受者情感的激起,都是随从他们的感觉.纵然我们无法感觉到艺术家的感觉,但我们能感觉艺术家感觉的对象化形式.而情感的在场方式,除了的感受外,便是艺术的表现.难怪贝尔认为:一切艺术问题,都同某种特殊的感情相关,而这种感情在形式中才被知觉到.

三、生命精神在诗歌中的表现形态

1.对自然界生命的赞美艳羡

中国诗歌描绘出的是人类和自然界中最美好的东西,表达了人类与大自然共同的心声.清代张惠言“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都深切赞美了自然界之美,自然界之鲜活生命.中国诗歌对自然界山水树木的描绘,不仅仅是为写诗,是为了安顿人的灵魂,诗歌是人情性的寄托,人“借”诗歌来抚慰生命,表现生命的,诗歌中描述的一草一木,都是人心灵的寄托.

2.古典诗歌的时间主题

中国古人对于时间的思考,表现在诗歌中,并不是截然地分为物理学的时间观念和哲学的时间观念,而是二者水融,层层积累的.比如说古诗中常常出现的“迟暮之悲”,其实是两种时间观念交融的结果古人看到的时间的标尺――太阳――坠入西山(物理学的时间观念),便意识到时光的流逝,进而联想到个体生命的存在的有限(哲学的时间观念),于是产生了“世短意恒多”(陶渊明《九日闲居》),“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的悲慨和感伤.作为时间标尺的自然物和现象有很多,如春逝花落、秋来叶落,等等,都成为时间主题的诗歌中经常吟咏的对象――它们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时间主题作品中复现很高的意象和诗语,承载着古人对于时间、自身生命的思辨和追问,以及他们对待个体存在时间的有限性与客观绝对时间的无限性这一矛盾的态度和人生价值取向.由这些态度和趋向,又生发出一个个中层的主题:惜时进取与及时行乐,惜春与悲秋,超越性的时间思索,等等.这些中层主题的作品,展现出古人对于时间流逝极为敏感、复杂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及基于此种种体验和感受之上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

人为时间所困,生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短暂过程,人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因此中国诗人有关于时间和生命关系的悲伤咏叹,同时又有如何解脱时间束缚的幽思.在与时间的冲突面前.中国诗人的人生选择不外两种途,一是积极用吐,与时竞走,充分释放自己,在短暂的时间中让生命发出更璀璨的光芒,即如王瑶所言,不能增加时间的长度,就增加时间的密度;或者是作一种时间的遁逃.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在时间的压迫下奋力此生,主要是为了释放自我生命的最大力量,树活一秋人活一生,人生虽短,但却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一个必须经由自己勾画的生命之圆,做到及时行乐.

结束语

中国传统的生命文化对中国审美情调的浸渍和感染,使中国诗歌产生了对生命精神的孜孜追求,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国诗歌具有独特的形式,使中国古代诗人创造出了无数体现万物生香活意的作品,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