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实践美学学术会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03 浏览:20045

为了回顾和反思新世纪十年以来实践美学的研究及其发展,2010年5月8日至10日,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新世纪实践美学学术研讨会”在山西临汾举行.朱立元、尤西林、张德兴、王建疆、刘旭光、刘悦笛等30余位来自国内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新世纪以来实践美学的新的发展、动向成为与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中心话题.对于当前学界围绕“实践存在论美学”正在进行的争论,与会学者发表了不少值得注意的观点.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首先对去年以来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表示欢迎,但他同时指出,有的批评超出了学术界限,使用了上纲上线的政治化的话语,这是不利于学术争鸣和理论发展的,是不可取的.他说,“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在新时期以来当代学界对于马克思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继承实践美学、特别是蒋孔阳先生以实践论为基础、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在新的学术语境中为建设、发展中国当代美学所做出的一种尝试性探索.它提出的初衷在于尝试以“生成论”反思“现成论”,以现代“存在论”反思和超越近代以来“认识论”思维下的“主客二分”,将美学大讨论中的主要提问方式“美是什么”转化为“美如何生成”,由此突破美学研究中过度拘泥于对“美”的本原、本质的抽象讨论,而相对忽视现实世界中美的生成和创造问题的关注的局面,以实现对现代主义以来诸如行为艺术、荒诞、丑等一系列新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范畴的出现作出新的美学释读.同时,他也坦承,实践存在论美学并没有成熟,并不像批评者所说的那样已形成“体系”,迄今也只能说是探索和“走向”.

针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设想,有学者指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突破了过去将实践主要视作一个认识论范畴,而将“实践”范畴建基于马克思的“存在论”(ontology)维度之上,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实践观”在西方哲学本体论、存在论(ontology)领域的革命性意义的澄清.在这一点上,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的提出之于敞开内蕴于马克思的存在论维度,回应某些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的.

有学者认为,最近对实践存在论的批评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对“实践存在论”的误解,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即是在“本原”和“实体”的意义上理解on(中译“本体”、“存在”),从而将实践存在论理解为是将“实践”视作世界万事万物的“始基”,乃至最初的“实体”,其实这种“本体”观恰恰是“实践存在论”所力图规避的,这也是实践存在论所以采纳“存在论”而非“本体论”作为ontology的译名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这种误解,批评者实际上落入一种“自说自话”的怪圈,这给此次论争的有效性划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这种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有学者从语源角度,介绍了ontology的词根on的诸种义项,并对汉语学界对ontology的翻译中出现的“万有论”、“本体论”、“是论”、“存在论”等概念各自的优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由此指出这种用“本原”、“最初实体”等来理解“本体”和“本体论”实质上是对西方哲学史的ontology谱系的片面理解.另有学者指出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不仅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存在论”的现代含义上使用了Ontologie的概念,而且存在论思想在马克思的后期著作中也是得到贯穿和体现的,“存在论”思想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之中,且构成科学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论尺度.实践存在论将马克思的实践观放置在其存在论的理论维度中进行考察,这是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一致的.

针对有的批评者将实践存在论视作对“马克思”的“海德格尔化”,学者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不仅误解了实践存在论,更构成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双重误读.其实,海德格尔打破柏拉图以来西方形而上学所建构抽象的、思辨的逻辑体系以及资本主义文明遮蔽人的存在的历史本真性的主张,同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人和劳动的异化的批判,在精神实质上实有一定的可以对话的共通之处,而在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变革的途径上,也即用对“存在”的直接澄清替代对“存在物”的“本质”的追问,两位哲人也有暗合之处.“实践存在论”美学对于海德格尔的借鉴和吸收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存在论所揭示的历史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的,这不仅不构成所谓“海德格尔化”,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发展性的一种证明.而批评者对海德格尔的诠释也难以让人满意,用“唯心主义”、“存在主义”这样简单的贴标签的方式概括海德格尔,其对海德格尔的真正理解以及对他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的客观评价尚有不小的距离.

辽宁大学宋伟教授从学术史和思想史角度对实践存在论的批评者所主张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对于“物质实体论”的片面强调其实源自以斯大林主义为代表的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其实质上是以西方近代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歪曲和改写.这种模式经过政治化和教科书化,对苏联和中国的知识、理论界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影响,但在今天的学术和社会语境中,依然停留在这样的模式中,毋宁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围绕“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与会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者们认为,“实践”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具有核心和基础意义的范畴,并非如批评者所说的只在早期使用的“资产阶级的”“古典哲学概念”.也有学者认为,后期的马恩著作中,“实践”概念较少出现并不作为“实践”观和“存在论”在马克思那里是被“扬弃”的理由.其实,马克思后期之所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完成《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恰恰正是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的具体“实践”.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视作“人”特别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资本论》对资本流动的澄清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的澄清,这正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所提出的“从人口着手,那么这是一个关于整体的混沌表象,通过更加仔细的规定之后,我从分析中得出越来越是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是浅显的Abstrakts[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从那里倒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再回到人口上,可是,这回它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了,而是一个丰富的、有许多规定和关系形成的总体了”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的践行.而由于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以及研究系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框架结构,《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工人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得到了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重视,而更具根本性的,对于哲学意义上的“存在论”维度的人的存在的揭示和澄清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实践存在论为基点,可打通这种由于习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为割裂,从而得以还原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真相.


对于在论争过程中,有的批评者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即给实践存在论、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等贴上所谓“唯心主义”、“存在主义”的标签,更作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颠覆和解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号去中国化”等不恰当的评判,与会学者都表示,这已不是正常的学术论争.而回归学术,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在严谨的论证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富有建设性的学术论争,才能真正推动当代学术的发展.

编辑叶祝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