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05 浏览:81610

【摘 要】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对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史,重新审视关于人的解放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之前,由于许多哲学家对人性、自由的理解片面和抽象,因而,决定着他们不能够提出合理、科学的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对于人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科学的解释,最终对人的自由解放做出了科学回答,从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和解放理论对于解决人的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理论探索

对人的解放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中心问题,也是人类颇感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力图以自身的有限能力去解决,但答案并非都是令人满意的,尤为突出的就是对人的概念的本身界定,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界定,就是在同一时代人们也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说有关人的概念的独特界定: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具有语言符号的动物;人是经济人等等.而这些对人的概念的界定,恰恰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对人的根本性的理解,起码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这样的.尽管他们对于人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但由于他们是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他们深受各自相关领域的限制,对人的理解的抽象性与片面性也就决定着他们对人的自由解放问题的致思途径.

一、

在中世纪,虽然在初期,教父哲学依然借用了古希腊的宇宙论、目的论来解释造物主与人和万物的关系,但他们无法回避伊壁鸠鲁的诘难.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想试图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来克服教父哲学中的新柏拉图的缺陷,以便回应伊壁鸠鲁的诘难,但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因为他们总是在宇宙论、目的论的范式内思考此问题,均无法超越此范式.

自霍布斯以降,他所建构的社会契约理论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他的学说主张以权力取代美德,即以个体权力的优先性取代美德的优先性,从而确立了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洛克、卢梭、康德、黑格尔均将自由纳入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康德认为,人本是自由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决断其行动,正是如此,理性的这种决断是人获得人的身份与人的格位最基本的条件.当人守护于自由理性时,他才是自在自为的存在,才能保持住自身.因为一切成熟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之核心精神都在于维护与强化人类的理性能力,它或者以哲学思维方式,或者以宗教信仰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使命,自由理性不仅是一切道德法则的前提,而且是人类及个体的一切绝对尊严和绝对权利的全部根据.

康德曾说:“在道德景观健康的地方,也一定是理性之自由得到更好维护与强化的地方.而个人的权利受压制、个人的尊严遭到蔑视的地方,在根本上意味着这是一个理性自由糟受践踏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我们不可能只挽回有健康的道德风范,更不可能指望会有社会的公正.因为一切健康的道德观都必定要以理性之自律法则为基础.而任何社会公正则必定要建立在对个人之绝对权利与绝对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上,否则,任何所谓公正都是虚检测的,不值得追求的.”康德对自由理性在实践领域框架内的运作的这种深刻反思,已预示着人们,如果将自由理性不能够充分运用而会造成虚检测的公正,以致这种自由与公正被转化为一种虚检测的意识形态,人们就会被这种虚检测的意识形态所蒙蔽和欺骗,还自以为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使人类自身达到全面的解放,才能达到最终的、彻底的解放.

二、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理性的那种权力与尊严的不可替代性与优先性.认为,任何个人与组织都不能以本民族的特殊历史与特殊文化为理由而不尊重与维护这种权力.自由可以穿越时空,出自自由的权利与尊严超越于历史和民族,由此提出了永久和平的范畴.之所以永久和平成为可能,就在于世界公民的永恒的普遍理性形成.

康德对人的理解决定着他对自由的界定,对人类的最终解放的看法.他对问题的最终理解深深的打上了理性主义的烙印,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人的问题.马克思突破了他以前哲学家对人的理解,为人的最终解放提供了新的视野.马克思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是将上帝现实化与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化为人本学,将神学融入人本学.”在费尔巴哈看来,他的新哲学则以一个命题为出发点,即人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人的“直观”.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借助于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又借助于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于人.”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也是以人为基础的.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仍然是一个抽象的人,即作为“肉体总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一种受动的而非能动的存在.

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沿用了费尔巴哈的思维并继续向前推进,但与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类意识不同,马克思归结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一种能按照人和尺度进行的全面的生产,即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的活动.”但人的类本质会在某种条件下可能倒向它的反面,使人丧失自由本质,陷入奴役与被支配之中.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相互相似度检测理论即分工理论,完全现实地、合理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对立性,为以往的劳动异化理论提供了一个完全现实的基础,用分工理论相似度检测了劳动异化理论,把异化最终归因于生产力的状况.

三、

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的社会是共产主义,而他的哲学活动也就在一开始与共产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手稿》中,沿用德国历史主义辩证法的思路,用异化劳动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必然性.在《神圣家族》中又转向沿着法国唯物主义的思路,以人的某种天性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找到了现实的个人这一坚实的出发点,完全现实的依据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这种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指导着他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从抽象走向具体,决定着他对于国家、市民社会、哲学、宗教、科学等等的认知不同于古代与现代.

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设想――共产主义以及他对人类普遍生活的预见,也是古代思想家们所设想的人的最高境界,只不过后者只有少数最智慧、最优秀的人才能达到的,而马克思不同于古代思想家,认为,不能将正义和政治社会或政府消融于哲学中,而是要消融于合理的经济学中.他所设想的是针对人类大众而非少数人的.

马克思以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对价值的终极追求,展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最终旨趣.如果说传统政治哲学旨在阐明人如何才能获得美好生活?在于正义、善的美德、权力的优先性、自由理性、国家等等,那么马克恩则超越此问题,把对人类整体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只有人类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美好生活的根本基础.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政治的哲学思考,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题.因此,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在他的政治哲学中占在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黄裕生.真理与自由[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C].商务印书馆,199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6.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