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儒家人心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83 浏览:43530

摘 要 :心在中国儒家哲学里一直是研究的中心.儒家的传统思想目的在于修身,以心为人生命的中心,心显出人性,又统制情感.孟子正式提出修身,以养心作正心.心的本体就是仁义礼智,发扬仁义礼智便是正心.孟子开始了儒家的心学.荀子是儒家心的理论者,说明了心的本质,心,虚而灵,能知,能主宰.

关 键 词 : 儒家;心 ;虚灵 ;能知

一、通论心

《书经》多次说到“心”,如“黜乃心”、“迂乃心”.《周易》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礼记》有“善恶皆在此心”.古诗书论心的词句只表达一时思想,非正式论心.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孟荀的思想,外面表现是继承孟子的心学,讲养心克欲,实际上继承了荀子的思想,讲心虚能知,能主宰.理学家受佛教心学的影响,重心的知.理学家的心学,乃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讲寡欲以修德,乃讲寡欲以明明德.明德为人心所固有,能为欲情所蔽,所以不显,克除欲情,人心乃明,明德显出,人心便诚.人心诚,便是自见自己的性,见到天理.

二、心虚灵

荀子讲人心的本质,人心虚而灵,虚是没有物质,可以接受无数的知识.灵,是无形无相的动,能知能主宰.“心者,形之君,而神明之主也”.董仲舒说:“心,气之君也.”(《春秋繁露》)张载说:“心统性情者也,合性与知有心之名”(《正蒙》)程颢说:“;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之于一,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人之理,即天地之理.”(《二程遗书》)程颐以性有形为心,主于身为心.朱熹以心统性情,为神明之舍,一身之主宰,乃精爽之气,虚灵不昧,能应万事.陆象山以心即理,心即宇宙.王阳明以心为良知.王船山以心与性不得分为二.以上的引文可知:“心”在儒家思想里的意义,不外荀子所讲的虚而灵,能知,能主宰.

三、心能知

荀子讲心能知,知是对事物,人以心去知道事物,事物必在心以外.荀子讲知,不是心知道自己.理学家讲心能知,则是讲格物致知,知是知天理.天理在人性,人性在心内,理学家讲心知,乃是心知道自己,是“明心见性”.朱熹则是以天理一而殊,在人心在万物,心知须格物以致知.陆象山说:“不能无蒙蔽.蒙蔽之未澈,则日以陷溺.”(《象山先生文集》)朱熹以性为理,陆象山以心为理,两人的相同之处在于以心虚灵,心灵有知.朱以性为理,性在心内,性理由心而显.陆以心为理,心自然显理.理学家都以心本体虚明,心灵乃能毕露天理.显灵全部天理,心乃直接见到天理,称为体,心体万物而不遗.

理学家所注意到的“心”,是明.心不能被蒙蔽,否则天理不显露.蒙蔽心的物是欲,克欲乃是养心最好办法.明,是明明德,由心而明.宇宙万物由阴阳相合而化生,整个宇宙万物由气而相连.阴阳两气的运行和结合,有运行结合之道.阴阳之气和连合之气都来自天;人为万物之一,受天地之气、天地之道而生;气成形质,道成性,人之性为全部生生之理,人之气为清而秀,气清而秀成人的心,人心虚而灵,全部生生之理由心而显.心的生命,乃是人生生之理的全部呈现,心的全部生生之理,为明德,为仁义礼智,这样心的明,成为儒家思想的关键.

王船山以性为德,性在气内,气成心,“虚而无欲,灵而通理”,性之德“有恒而不昧”,称为明德.明不是德之明,是心之明;明德是心内的德,使心不受物蔽,所以要明明德.明明德为大学之道,也就是儒家的修身之道.王船山讲正心,在心定于理,心定在于“先于善恶可知之理力致其辨,而无一理之不明.”因此要在意将动的前一刻,即“动意有为之几”,知道意动的善与不善,这种知,就是明.儒家修身必要正心,正心必要明,明在于知,知是见自性之理,分辨是非.这种分辨就是物来心应,一件事物到来,心自然知道应付之道.修身之道在于心的知.理学家所以说“知之切,便是行.”


四、心与情的关系

《中庸》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作人生之大道;《中庸》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率性和中和,有何关系?性由心而显,率性即是心显明性理;中和和心有什么关系?理学家对通过心与情的关系以说明.喜怒哀乐为情,情由气而成,儒家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周敦颐《太极图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程颐说:“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二程全书》)朱熹说:“心如水,情是动处,爱即流向处.”(《朱子语类》)王船山说:“惟性生情,情以显性.故人心原以资道心之用,道心之中有人心,非人心之中有道心也.则喜怒哀乐固人心,而其未发者固有四情之根,而实为道心也.”(《读四书大全说》)

据以上所引各家文据可以看出:其一,情的理是出于性,因此理学家说性生情,人的生活常在情中表现,尤其每个人的个性,更是由情所显出不同.但是情是由气而成,程朱便是以情属于气质之性.其二,情为动,理学家都一致主张;但是情动是性之动或心之动,则有不同意见,大致上都以情为性之动.其三,情为气.性是善,因性是理,理无有不善,恶来自情.善恶的理由在于性的善能否由心显明.显明,就行善,不显明,就作恶.显明不显明,在于心是否被蒙蔽,蒙蔽心的物,是浊气.气分清浊,乃气的本性,清气浊气无所谓善恶,只在于对心的作用上,蒙蔽心便是恶,因此恶,归于情.心坏,即是心遭浊气蒙蔽.浊气成的情和欲,乃是恶的根源.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