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其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批判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98 浏览:23475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做了系统的批判.黑格尔辩证法中到底有没有值得马克思继承的地方,透过对黑格尔的批判来认识马克思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关 键 词 :黑格尔, 思辨辩证法, 马克思, 立足点

西方哲学史上讲辩证法的很多.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真理接生术”已经透着辩证法的影子.到后来赫拉克利特创立朴素辩证法,使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固定下来.亚里士多德所确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反对的便是这种意义的辩证法.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作为辩证法理论的高度发展了的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透过这些来看马克思哲学的立足点.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几点粗浅认识

谈到黑格尔,我们就不能绕开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是对西方哲学各家思想的批判清理.德国古典哲学是指由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一直到费尔巴哈为止的哲学家的思想.通常我们把黑格尔称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那么黑格尔到底集了怎样的大成,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克朗纳的经典型描述来把握这一点:“在康德那里,思想自身回到自身,以便在自身中找到世界的根据;在费希特那里,思想在自我的根据上发现了上帝;在谢林那里,思想倾向于掠过自我在世界中直接寻找上帝;在黑格尔那里,思想终于要透过绝对的或神性的自我去建造这个世界”.[1] 黑格尔建立了德国古典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更使黑格尔出彩的地方就是他用以建立这一哲学体系的方法即思辨辩证法.

思辨辩证法,按其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关于思维的辩证本性的方法和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的思维方法,黑格尔首先反对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都不满意由形而上学的方法所引起的思维和存在的绝对对立.形而上学的方法只关心推理的不矛盾性,康德为了反对这种现实存在的绝对对立,提出先验的哲学思维方法,但是,康德的方法是有问题的,这一点也是黑格尔告诉我们的.黑格尔认为,康德坚持主观性的原则,从一开始就把自我和事物本身置于一种对抗性的关系中,按照主观性的原则反思下去,主体就是用来解释客体的,但是由于客体的缺乏,康德只能设立起一个物自体来填补.这样也就是黑格尔抓住了康德自身的矛盾:“康德的思维的客观性本身又仅仅是主观的,因为按照康德的看法,思维是普遍必然的规定,但只是我们的思想,而被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同自在之物判然区分开”.[2]因而,黑格尔要实现的就是让理性和现实达到和解,使思维和存在重新获得应有的同一.


康德发现了二律背反,发现了思维中的辩证矛盾,但是他不理解这一伟大发现的真正意义.所以,黑格尔说:“理性矛盾的真正积极的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2] 在这里,我们仅透过黑格尔辩证法的以下几点来认识这一理论.

1 否定性原则

辩证法理论从一开始就包含有否定性的原则,而黑格尔所做的只是把这种原则始终如一的贯彻到底.对于黑格尔的理解我们应带有一种运动的眼光来对待,黑格尔讲得否定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有了运动就必然的有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不是别的,正是一个否定的自否定,这样一来否定也就成了超越,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超越自己.黑格尔讲实体就是主体,主体依靠自身建立起来的实体就是主体的基础,也就是说,主体以自身为基础,主体的能动性也就赋在了实体的身上,使实体同样具有了能动性.[3]这就使实体具有了否定性,只有这样,实体才能够存在,而且这种否定性是自否定,是实体自己否定自己,是在一个运动的、现实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形式逻辑也讲否定,但是形式逻辑推理中所有的否定又都必须要有一个自明的前提,也就是说这个前提是不容否定的,它是绝对的肯定,有了这个前提,之后的一切推理才能够成立.但是黑格尔的否定首先否定的就是事物本身,是对自身肯定的否定,之后进入到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并不是第一次否定这一个,下一次否定另一个,而是自否定,对否定的再一次否定,否定始终针对的是“这一个”,针对的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在两次否定过后,事物又回到了自身.而形式逻辑是绝对不允许向自身返回的,如果返回到自身就必然的导致循环论.但是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由“正题”经过“反题”再到“合题”的三段式.合题看似是正题的回归,但实质上二者的层次根本不同.合题是对正题更高意义上的、更高层次上得自觉回溯.所以由否定之否定所组成的圆圈也就不是封闭的,而是有缺口、螺旋式的.

黑格尔的这种否定性原则几乎贯穿于他的《逻辑学》的整个环节.从存在到非存在是一次否定,从非存在到变易是否定之否定.从小到质、量、度,大到《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都依靠这种原则来构建自己的体系.透过这种否定性原则来洞察到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有血有肉的,或者用马克思曾经对黑格尔辩证法说的一句总结性的话说:“作为创造原则与推动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4]在马克思眼中,黑格尔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的否定性原则,这也是为马克思本人所继承的.

2、 实在的辩证法

西方近代新黑格尔主义者科耶夫有过这样的论断;“在黑格尔看来,作为哲学的这种观念的辩证法之所以能够产生,仅仅是因为他是关于存在的实在的辩证法的一种反映”.[5]科耶夫认为黑格尔的方法根本就不是辩证的,而是直观的和描述性的.说黑格尔辩证法是一种实在的辩证法和科耶夫的关系很大.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不是他思维创造的产物,而是由实在的和历史本身按其固有的规律完成的,黑格尔只是把它记录下来,把它作为一种实在性的东西通过思维而反映出来.这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在常人看来是很不习惯的,我们一般认为辩证法只是思维的方法而已,更多意义上说,它只是一种思维运动,我们直观到的现实根本就不是辩证运动的.科耶夫批判了这种把辩证法仅仅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观点,并称赞“黑格尔第一个有意的抛弃了被当作一种哲学方法的辩证法,而仅限于观察和描述在历史过程中完成的辩证法”[5]其实不然,科耶夫对黑格尔有这样的认识从根本上是源于黑格尔本人的,黑格尔本人也说;“科学的认识所要求的,毋宁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给认识对象的生命,或者换句话说,毋宁是去观察和陈述对象的内在必然性”[6]这种科学的认识所能做的只是揭示和反映对象的内在必然性即对象的辩证本性.这样一来,黑格尔就实现了主观向客观的过渡,并不纯粹只是在一种主观性原则内打转,而把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引向了现实世界,难怪科耶夫说:“他毫无保留的信赖存在,完全向实在事物敞开、不抵制实在事物”.[5]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整个黑格尔哲学的“珍宝”所在,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说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否定黑格尔的原因,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之中把黑格尔哲学中积极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并加以改造,创立了不同于思辨辩证法的实践辩证法.

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批判.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从《手稿》中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马克思的批判是从黑格尔的体系开始的,要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首先要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开始.因为它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4]马克思在这里简明扼要的概括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础,并指出了其中的双重错误.

一是,把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仅仅看成是纯粹的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即思想本质.这样,从黑格尔的财富,国家权力等概念外化出来的现实性的东西仍然只是抽象的思维而已.黑格尔把它们都局限在思维中,用思维的外化或异化产生的东西去规定存在,而这种由于异化产生的现实性,实际上还是抽象的思维形式.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异化――它从而构成这种外化的以及这种外化之扬弃的真正意义――是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就是说,是抽象的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4]黑格尔想要消除的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仅仅在思维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其二,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指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二个错误.“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本质,而精神的真正形式则是思维着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4]所以,人就不是自然界和历史共同创造的那个人,而仅仅是抽象的精神的产品,因而人的本质实际上只是思想的本质而已.虽然在批判方法上马克思这时还倾向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方法,但也预示着马克思开始关注人,关注人的现实的活动,人的实践,从而也潜伏着以后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现象学》中作为思想结果的辩证法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4]接着马克思又针对《现象学》的最后一章即绝对知识详细说明了黑格尔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马克思认为,绝对知识的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是自我意识”[4],而黑格尔设定了人等于自我意识实质上是把现实的、对象性的存在的人看成了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看成了抽象意义上的人.因而,黑格尔在描述克服自我意识的运动的时候完全颠倒了自我意识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把“人的自然看成自我意识的质”.[4]这使得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仅仅当作自我意识的异化,马克思纠正了这种颠倒的异化,并指出自我意识的异化应该被看作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建构的基础.大致说来可归结为三点,其一是思辨哲学将意识的对象等同于自我意识;其二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和抽象意义上的人、自我意识等同起来;其三是把人的本质的异化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异化[7].这就比青年黑格尔派高明多了,马克思也就在这里找到了摧毁整个思辨哲学体系的钥匙.

马克思接着概括了黑格尔“意识的对象的克服”的全部过程,并对其中六个方面进行了批判.从对第二个环节即“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这一环节,我们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的立足点.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的外化所设定的物性只是外化了的自我意识,而抽象的自我意识这个被黑格尔当作现实的东西,外化之后所设定的物性却只是一个抽象的、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所设定的对象也应该与人的现实性、对象性保持一致,这样,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的扬弃,人才能真正占有人的本质.黑格尔通过这种外化所设定的只是一个非对象性的存在物,而人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一个对象,那他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就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在思想上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4]马克思在这里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黑格尔的这种思辨辩证法脱离人的现实性而主观臆造出两个环节,一方面,“意识――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直接的冒充为它自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思维,是因为仅仅作为意识的意识所碰到的障碍不是异化了的对象性,而是对象性本身”;另一方面,“因为有自我意识的人认为精神世界――或人的世界在精神上的普遍存在――是自我外化并加以扬弃,所以他们仍然重新通过这个外化的形态确证精神世界,把这个世界冒充为真正的存在,恢复这个世界,检测称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就是在自身中”.[4]马克思明确的指出,现实的人是在人的现实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外化中得到说明的,这种异化就是对现实的人的本身的否定,从这种否定中来反观、肯定.尽管马克思在这时对黑格尔的批判一直没有逃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甚至在很多地方都直接引用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批判,这表明二者在观点表述上得一致性,但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出发点是有分歧的,费尔巴哈在没有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任何的批判就抛弃了黑格尔,而马克思却立足于现实、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活动,不仅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内在灵魂――否定性原则的局限性,更是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即他的辩证法根本就不是关于现实存在的辩证运动的揭露,因为他的立足点只是抽象的存在而已,只是在思维中确证了这种辩证运动而已.

这里明显的和前面所论述的观点有出入,但我认为,这只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两种不同解读而已,即两个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上的人在对这一理论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分歧而已.正如马克思也说过,真理的客观性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通过理论争论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付诸于实践比较好.

三、透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来看马克思的哲学立足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的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对比《手稿》,这两篇著作的写作时间前后也就相隔半年左右,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克思哲学的转向.对于现实性的问题,如果说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是以萌芽的方式提出,那么在《提纲》中则是第一次公开的提出.马克思把自己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根植在现实性的基础上,他所要求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来改变世界的问题.马克思和黑格尔有共同性的,但是黑格尔坚持的是在思想中解决这些问题,结果是黑格尔把一切现实性的问题都放在思维之中,在思维中加以分析,加以解决之,但是真正的现实的问题还是在那里,丝毫没有涉及到.而马克思则选择了不同的解决路径,即把现实的问题还原到现实中去,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为马克思开辟一条全新的哲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马克思真正实现的革命就是一如既往的关注现实、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活动以及现实的历史,构建了现实性基础之上的主客体之间的同一,也为马克思之后实现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逻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