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对言语行为理的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65 浏览:55528

摘 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塞尔以言语行为为轴心,把语言、社会和心智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在语言哲学、认知科学、语用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塞尔间接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关 键 词 :言语行为理论;塞尔;间接言语行为;语言哲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哲学家们认识到无论研究存在还是研究认识,都必须首先弄清语言的意义.“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分为两大派别:逻辑实证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在他之后,塞尔、格莱斯、齐硕姆、万德勒等人对以言行事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其中以塞尔的影响最大.他对行事行为的结构、类型及其标准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对塞尔的理论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获得对语言现象及其本质的深层理解,看到其理论对语言哲学的贡献.

塞尔20世纪50年代求学于牛津,师从著名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和斯特劳森进行分析哲学研究.作为一位颇具影响的美国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他的成名之作《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一书中,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原则和标准,同时也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提出了他对意义和指称这两个在语言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的基本看法.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在塞尔看来,说话是一种受规则约束的施事行为方式,因此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在实施言语行为的规则方面,塞尔认为,言语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规约来实施的,施事行为是一种规约性行为.塞尔提出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与规定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的区别.规定性规则制约现已存在的或独立存在的行为方式或活动,比如礼仪规则制约着独立于这些规则而存在的人际关系;构成性规则是实施言语行为的基本规则,遵守这种规则本身就构成某种活动或行为,违反了这种规则,某种活动或行为就不存在.比如足球或下棋的规则不仅对这些行为有制约作用,而且为进行这些活动创造了可能性.塞尔还提出了成功执行施事行为的构成性规则,他把这些规则分为四类:命题内容规则(prepositional content rule)、预备性规则(preparatory rule)、真诚性规则(sincerity rule)和基本规则(essential rule).塞尔对这些规则的确立,经过了从具体分析到抽象概括再到具体认识的过程,相对于奥斯汀的分析而言,在方法上更科学、更令人信服.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给行事行为分类,给行事行为的不同类型或范畴以理论上的说明.塞尔强调语言的使用是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标准去划分它们.他认为奥斯汀因缺乏始终一贯的分类原则而使得各种类型内部有过多的异质成份,同时各种类型之间亦有过多的重叠.在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的基础上,塞尔对言语行为做出了更为全面的考察,他把施为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分成了五类:断言类(Assertives).这一类的行事要点是说话人担保他所说的命题是真的.适切方向是词语到世界;心理状态是相信;命题内容是可变的.

(1)指令类(Directives).其行事要点是要听话人做某事,如建议、要求请求、命令、邀请等.适切方向是从世界到词语;心理状态是希望;命题内容是听话人将做某事.

(2)承诺类(Commissives).其行事要点是说话人承诺他将做某事,主要包括允诺、威胁、打赌、发誓、保证等.适切方向是世界到词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欲;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将做某事.

(3)表达类(Expressives).这一类的行事要点是表达由真诚条件说明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感谢、祝贺、道歉、欢迎等.无适切方向,因为在实施这类行为时,说话人既不需要用词语来适合世界,也不需要用行动来适合词语;表达式所表达命题的真实性是预先设定的;命题内容是表明说话人或听话人具有某种特性.

(4)宣告类(Declarations).其行事要点是要改变所提到的实体的现状.主要包括任命、辞职、解雇、命名、宣布等.这类行为的适切方向是双向的,既从言语到世界,又从世界到言语;没有真诚条件或不表达任何心理状态;命题内容随事件而变.

塞尔对施事行为的分类为解释语言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无限的言语行为功能简约到有限的范围内.但其分类标准是否合理受到质疑,莱文森指出:“这样的分类也许相对奥斯汀的分类有所改进,但令人扫兴的是缺乏原则性的基础;与塞尔所声称的相反,其分类甚至不是系统的依据合适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尽管塞尔设定的分类标准是否理想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但它的确为他有关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概念,成为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他指出实施言语行为最简单的情况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并确切地表达这句话的字面意义.理解或传达间接言语行为有四条依据: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了解人们如何以言行事;合作会话的一般原则;说话人的知识和听话人共同享有的语境信息以及听话人的知识及推理能力.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较复杂和不确定,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这的语境.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将人的潜意识的对施为用意的理解过程明示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它不仅弥补了早期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更让我们对自身表达、理解意义过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全面理解语言的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特别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弥补了早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同时,塞尔以言语行为为轴心,把语言、社会和心智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在语言哲学、认知科学、语用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