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的不同态度看其思想变化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25 浏览:13892

摘 要 :马克思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不一样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其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他对待费尔巴哈态度的转变,从他认同费尔巴哈到批判费尔巴哈,可以说,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风标,其前后变化体现在:从推崇异化到客观看待异化;从人本主义关怀无产阶级到客观分析历史发展;从关注人的本质到关注物质生产;从异化史观到唯物史观.透析这些思想变化可以使我们对“卡尔马克思问题”有更好的认识.

关 键 词 :马克思;费尔巴哈;异化;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产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010-03

比较马克思的思想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一条较为明显的可以将这些变化串起来的主线——那就是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态度的转变.从马克思对待费尔巴哈态度的转变,可以分析看出马克思在关注的对象、思考问题的逻辑以及论证的方法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手稿》时期,马克思曾说:“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了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1](P4)可见,在《手稿》中认同甚至推崇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尤其“异化”的思想,并且由此寄托了自己对无产阶级悲惨命运的真切关怀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的道义向往.而在《形态》我们看到马克思开篇就用了很大笔墨批判了费尔巴哈,认为费尔巴哈的哲学只是直观的哲学,用批判的语气揭示了费尔巴哈思想的局限性,他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P22)这里马克思是从考察思想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前后关系,从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角度出发阐释和批判费尔巴哈的思想的.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异化,而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这时候更多是理性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将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进行更客观的探索.所以,从马克思在《手稿》和《形态》中的思想变化,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不同态度.

一、从推崇异化到客观看待异化

费尔巴哈的异化主要是在宗教和哲学方面,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写道,“上帝作为对人来说的某种至高的、非人的东西,是理性的客观本质;上帝和宗教就是幻想的对象性本质.”“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是主体的活动,是主体的被窃走的思维,而绝对哲学则使人自身的本质、人的活动在人那里异化.”[1](P200)在《手稿》中,马克思一开始尝试从经济学范畴分析批判资本主义,但可能后来觉得这条路走不通,转而走向哲学批判的道路,而“异化”就是他批判的武器.

马克思首先阐释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第一,劳动者和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第三,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上述三个异化的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在这里,马克思就认识到了正是由于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一种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对立,他由此指出了这种劳动的不断异化使得形成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核心就是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而为了改变工人的悲惨命运,就需要扬弃异化,占有人的本质,这需要靠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所以,经由“异化劳动”,马克思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改变工人命运,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论证的武器,“异化”在《手稿》中对马克思来说很重要!


然而,“异化”在《形态》中被马克思使用的频率大大降低,而当有用到时,马克思并不再像《手稿》那样透露出喜爱之情,反而是一种谨慎甚至不喜欢的语气,如:“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2](P30)在《形态》中,异化已不再是马克思分析的主要武器,因此,此时马克思论证的思路已经不同于《手稿》,《形态》中马克思从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入手,考察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历史发展,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P17)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已不再被马克思所重用,而有用到的地方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客观论述.所以,在《形态》中,生产力的历史发展才是马克思所重点关注的.

二、从人本主义关怀无产阶级到

客观分析历史发展 在《手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方法分析了工人阶级受压迫的深沉原因,指出工资使工人的劳动成为商品,资本使资本家相互竞争,地租使人成为其附属物,地产统治工人阶级、统治资本家,死的物质对人有着完全的统治;在进一步分析异化劳动,使我们看到工人在劳动中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1](P53)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人性关怀.这也是学界会认为《手稿》展现的是一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的原因.

然而,在《形态》中,我们很少见到马克思这样“真情流露”,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马克思一直强调的人类生产历史的发展,他通过客观理性的梳理,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眼光已经超越了只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而放眼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关注生产力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分析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工人阶级的涉及也是在讨论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及职责.他明确地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P60)并且他是在客观历史的发展中论述阶级斗争,“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的革命动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2](P41)因为此时,马克思不再运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分析方法,他明白这种哲学式关怀在现实面前是无力的,因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加以神化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2](P4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