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看生与死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75 浏览:16705

【摘 要】马可奥勒留是西方哲学希腊时期斯多葛学派晚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安东尼王朝的一位较为贤明宽厚的帝王,因热爱哲学被时人称为“御座上的哲学家”.他所撰写的《沉思录》一书是他内心思想的独白.这是一本很美的书,甜美的文字中,很自然地散发出一种优雅、庄重而略显忧郁的高贵气质.它让我深受启发,对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思想、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 键 词 】马可奥勒留;斯多葛学派;火本原;死亡;生

一、晚期斯多葛学派介绍

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晚期的斯多葛学派采取了一种越来越偏激的禁欲主义姿态.顺应和服从自然仍然是他们的基本观点,只是其基调比早期斯多葛学派更加阴郁、更加悲观.他们取消了奴隶和主人在人格上的差别,甚至主张应当宽恕你的敌人.他们对于现世生活的悲观态度与新兴基督教的天国理想不期而同,它所宣扬的“服从命令”、“忍受苦难”的禁欲主义及人人平等的思想也与基督教的救赎福音颇为契合,因此之故,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二、《沉思录》简介

《沉思录》是奥勒留的一部札记,分为12卷,共487则.这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谈话记录,也是他“吾日三省吾身”的记录,其内容深刻而诚恳.一般认为,《沉思录》所表达的是一种斯多葛学派哲学,也流露出一种学,或者说道德哲学的思考.由于古代社会学和人生哲学、精神信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乃至是以后者为主导的.所以,它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实践哲学和精神哲学.但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并不连贯,没有系统,而且重复不少.

三、我看奥勒留的思想

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每当我阅读一本书时,我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作者为我呈现的世界.因为每一本书的“灵魂”都不相同,所呈现的世界也不一样.而我所指的灵魂,就是每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感人的书,会让我们潸然泪下;记录屈辱历史的书,会让我们热血沸腾;而言情和武侠,会让我们幻想联翩.至于《沉思录》,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读的书.闲暇每一次读,我都会有新的感想.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学到和想到的.

探寻生命乃至宇宙的起源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质料因”和“形式因”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概念.他认为事物存在四种原因: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若再加上柏拉图的“理念因”,就有五种原因了.与奥勒留同时期的塞涅卡曾以雕塑为例:“拿雕像来说,质料因是青铜,动力因是雕刻家,形式因是给予雕像的外貌,模式因是雕刻家制作雕像时所根据的原型,目的因是制作者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最后结果就是雕像本身”.但他也认为这些原因要么不够,要么太多.那么,人死后到底会怎么样?人死后还有意识吗?灵魂不朽吗?若灵魂不死,它会以何种方式存在?它也会像葬入大地的尸体一样改变和分解,还是变成火焰呢?从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就像躯体于相当期间腐化之后腾出空间给别的死尸一样,灵魂飞入空中经过相当期间之后也要发生变化、解体,变为火,回到整个的宇宙之创造的理性里去,让出地位给后来的人居住等...但是它们都不愁没有空间,因为它们变成了血,然后又变成了气,变成了火.”

但是这些存在过的东西,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呢?一个人忽然就从生活中消失,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呀!小的时候并不能理解死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丧事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是好玩的,那些花圈五颜六色,一条长龙吹吹打打,放鞭炮噼里啪啦,多么好玩!慢慢地长大了,我也忘了几岁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去世,我再不能看到她慢悠悠走路的样子;我再不能在家里没人的时候去她那里坐坐,给她讲好玩的事情;再不能在玩游戏时躲进她的房间;再不能等那时候,我忽然明白了死并不像妈妈说的那样是“睡着了”,而是永远地告别这个世界,从此这世上再也没有这个人了.再长大一点,初中的时候,一天跟妈妈出去逛街,忽然听说有人溺水了,震惊的我们赶了过去.原先只是在人群中听着事情的过程的我,忽然发现那个在地上痛哭的女人是我小学同学的妈妈!那个溺死的人士我的同学!回去的路上,我沉默了.死亡是如此的不可预见和如影随形,我们完全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找上了我们.一年后,我从妈妈那里得知,我那位同学的母亲已经生下了一个女儿.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消息.我心里是愿意把她想成是我的那位同学不放心自己的父母,特意回来与他们团聚.上了高中,自己班又有人为爱,所幸没有成功,在医院躺了几个月后回来了,最后还考上了挺不错的大学.其实对于每个人,死都是迟早的事.像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面对死亡如此从容的史铁生,想必也是微笑着闭上他的眼睛的吧.在他这里,死亡不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种延续.

所以,“莫以为你还有一万年可活,你的命在须臾了;趁你还活着,还来得及,要好好做人”.向死而生,可能很多人会得出及时行乐的结论.有一件姑且可以当笑话听之的事:一名男子因为相信了2012年地球将被毁灭的所谓预言,花光了自己的钱,结果发现世界末日还不知道在哪里逍遥.及时行乐在中国古代史很流行的,像《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但在奥勒留看来,谁都要死,无论你是救死扶伤的医生、预言死亡的预言家、热论死亡的哲学家、杀人众多的军人.“名医希波克拉底治愈了好多疾病,但他自己终究也病倒而死去.占星家查尔丁之流预言别人的大限之期,最终自己却没有躲过死亡之日.亚力山大、庞培、恺撒一生征战,毁灭了多少城市,在战场上砍杀了成千上万的马匹士卒,可他们自己终归仍然追随死人而去.赫拉克利特曾大谈宇宙之火,却因水肿病而死亡.”即便是再好的名声,也会消散.“不用多长的时间,你将释怀于整个世界;更短的一点时间内,世界也就忘记了你.”所以不要恐惧死亡,也不要汲汲营营与功名利禄.要像奥勒留所说,“好好做人”.从其他语录中可以看出,他只考虑义务,只考虑尽其人事,然后安静的辞世.他不抱别的、更高的希望----无论是上帝的拯救还是自身的逍遥.总梦想逍遥的庄子也经常说齐寿夭乃至其生死,摆脱功名利禄,但庄子还向往一种精神的逍遥,一种精神的快乐与自由.

因此,趁活着,多做点事.有点危机意识.像《最爱》琴琴和得意,当死亡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才认识到原先的阻碍其实什么都不是.减少一点遗憾,是一点.琴琴说,只要能活着跟你结婚,哪怕半年,半个月,也能堂堂正正地过日子.真的是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我们才会开始珍惜身边的人和情.有些人,怀着让家人过得更好,给恋人更好的生活,给子女更美好的未来的愿望,没日没夜地工作,却忽略了家人,恋人,孩子对他们感情上的依赖和期待.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弃现在那些等待着他们的期待.当他们终于回头,身后却已经没有了人在守候.如同掉进坑里的某位哲学家,纵然仰望星空,却已一命呜呼.

四、总结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看法,《沉思录》会永远地印在我心中,永不褪色.正如19世纪的法国学者雷郎所说,《沉思录》是那些不相信超自然力量的人们的福音书:“作为一种真正永久的福音书,《沉思录》绝不会变老,因为它不肯定任何教义.现在的福音书的某些部分要变得陈旧,因为科学不再允许构成其基础的对超自然的天真观念.而在《沉思录》中,超自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斑点,不影响背景的令人惊叹的美等”


【参考文献】

[1]马可奥勒留.沉思录[M].梁实秋,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封一.

[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