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内涵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19 浏览:17659

摘 要:巴赫金用哲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语言活动, 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语言文学对话理论体系.他认为话语是语言的实际交际单位, 一切语言现象都要通过话语来分析.话语理论成为了一种纯粹语言学之外的一种语言研究理论体系,超语言学.


关 键 词 :语言;言语;超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2

一、引言

米哈依尔.巴赫金( 1895- 1975) 是前苏联伟大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六十年代初,巴赫金的“对话”思想,“狂欢化”理论震动了整个苏联文学界.同时其思想被传播到西方后更加引起了西方美学、哲学、语言学界的轰动.他以小说的话语为中心,对人类的历史、意识、存在与文化做全景式的宏观考察和剖析,在不同时期都撰写里一系列理论性极强的著作.1934-1935年写的《小说的话语》和1937-1938年完成的《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型》通过对古希腊史诗、罗马小说、文艺复兴时代的各种叙事文体以及19、20世纪的欧洲小说文体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 “语言杂多”的文化史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文化转型时期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冲突、撞击以及中心论神话的崩溃.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是巴赫金一生追求且一往情深的“爱人”.1940-1941年,巴赫金又连续撰写了《聪小说话语之前的历史谈起》、《史诗与小说》等长篇论文,有美学、学、哲学入手,大而广的探索了语言文化深层次的理论内容.1952- 1953 年又写出了《言语体裁问题》,1959- 1961年出版《语言学、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中的文本问题》,另外巴赫金初版于1929 年的《陀思托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于1963 年修订再版, 1965 年又问世了《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一书,并被译成法文和英文出版, 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的学者都在专注于研究巴赫金语言学思想的重要情以及对当代文学思想体系的影响.

二、超语言学

巴赫金认为语言是活生生的具体的言语整体,而不是作为语言学专门研究对象的语言.这种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分析,巴赫金将之归结为超语言学或元语言学.在这种语言学中研究的是活的语言中超出语言学范围的那些方面,虽然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但却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完整意义理论体系.超语言学研究的是在纯粹语言学的基础上抛开现有的语言学理论体系而从一些特殊的角度和方面去研究同一个具体的、非常复杂而又多方面的语言现象.超语言学和纯粹语言学之间两者应相互补充,相互依靠.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长篇小说里,详细的剖析了各种语体、地域方言、社会阶层用语、职业行话等语言手段都包含自己的 “语言个性”,这种“语言个性”是采用纯语言学标准所无法揭示出来的,因为对话关系虽说也属于言语的范围,却不属于纯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而是一种语言学研究领域之内的特殊语言个性体系.

巴赫金十分关注“他人话语”的形成过程,他把他人话语划分为“直接言语”、“间接言语”和“准直接言语”三种句法模式及其变体种类,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批评的指出,“直接语言”仅从静态的角度来转换他人话语,因而是一种非个性化的极其简单的消极现象,他有着教条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源.巴赫金肯定“间接言语”和“准直接语言”,认为他们通过转述他人话语与被转述的他人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言语交际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他认为,“间接言语”有分析、有评价的转述他人话语;而“准直接言语”是一种充分考虑了转述者语境的、对他人话语的积极领悟.他在言语发展史上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里程碑似的语言理论体系.

许多学者认为,在俄国哲学史上,对话是一种表达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巴赫金从人和社会出发,推出了“我与他人”对话的社会文化范式.是一种哲学理念里“我”和“他人”的对话以及独立思考.这里“我”和“他人”都是客体,而是生活和对话的积极参与者.

巴赫金还认为,“语言不是死物,他是总在运动着、变化着的对话交际语境.它从来不满足于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声音.语言的生命,在于有这人之口转到那人之口,有这一语境转到另一语境,由此一社会集团转到彼一社会集团,有这一代人转到下一代人.”因而他主张将语言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结合起来,对语言进行动态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以对话主义为核心的话语理论---超语言学.

三、狂欢化的大众文化

狂欢节与狂欢化的观念在巴赫金的语言文化理论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已对狂欢化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探讨.在撰写《小说的话语》、《小说的时空型》等论著时,狂欢化的大众文化理论体系逐渐成形.在1941年在提交给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院的博士论文《拉伯雷和他的世界》一书里,尽情讴歌了民间自由的文化形式、反叛精神,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各个层次阐述了狂欢节与狂欢化的大众文化理念.

狂欢节论的核心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三者有机结合,分别从社会政治与文化审美等方面阐述了狂欢节论的精神内涵.狂欢节就其所指意义来说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人都需要加入的亲昵的交际.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的意义”,这种狂欢是与和教会的权威相对立,与专制主义相对立,与官僚主义相对立,在文化转型时期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一种文化与政治关系的冲突.狂欢节文化理念所颠覆的是神学权威,和教会的意识形态.对专制、官僚、僵化的社会形势是一次文化的挑战.同时,“狂欢节”在一方面也体现了巴赫金心中的政治乌托邦理想.他希望政治平等、希望大众文化广泛发展、希望建成人类文明大发展的乌托邦.

巴赫金说:“生活,作为一定的行为、事件或感受的总和,只有通过意识形态环境的棱镜的折射,只有赋予它具体的意识形态的内容,才能成为情节、本事、主题、母题.还没有经过意识形态折射的所谓原生现实,是不可能进到文学的内容中去的.”因此,狂欢成为了作者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生活状态,在这种生活状态里培养出了狂欢式的文学理念.“将狂欢研究置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野之中,就会发现,狂欢研究已显出其逻辑的必然了.在某种意义上讲,狂欢是对话理论的尘俗化、肉身化,对话则是狂欢的理性化、圣洁化.”

“狂欢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使人们能把人与人在社会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去:而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向来主要就是某个统一的和唯一独白意识所拥有的高级领域,是某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自身内向发展的精神所拥有的领域(如在浪漫主义).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克服理论上的唯我论,又克服认识论上的唯我论.”

在狂欢节中,一切都是变化的,事物完全失去了日常生活所原有的秩序中的那种稳定性.它们被推向了一种存在的极端,存在于滋生否定的思想观念里.在这里,一切都可以被颠覆,一切似乎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对立面.

四、结语

在对话文化逐步走向对话与交往的如今,我们埋头认真阅读巴赫金的著作仍然会发现他的理论真谛仍在引导者时怎么发表展前沿.我们可以看到,巴赫金的“语言杂多”和“狂欢化”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和批评的思路其根本特征是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的,是一直在发展,一直在等待着后来学者开发的.同样随着对话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终究有一天会达到巴赫金的“大时代”文化社会.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