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不恨?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83 浏览:18086

“天空的颜色是蓝和灰,大地的颜色是绿和黄,希望的颜色是彩虹和藕荷色,和平的颜色是地球上全体人种的总合.”

――这是一首儿童诗歌,作者马蒂斯特帕尼克(Mattie Stepanek)因线粒体遗传基因缺陷,8岁患肌体萎缩症,浑身挂满维生设备,每数秒钟必须主动呼吸一次,否则就会窒息.他的母亲患有同样的疾病,在马蒂之前她生过3个孩子,都夭折了.小马蒂目睹哥哥的死亡后变得格外早熟,童真意外地与绝望相遇,陶冶出独一无二的心灵之歌.

――2002年9月3日,金牌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对小马蒂进行了一次专访.小马蒂的“和平理论”有3个主要的实践环节:第一,使和平成为一种态度(attitude),第二,使和平成为一种习惯(habit),第三,使和平成为人生的内在要求(internally matters).

――对小马蒂所建议的和平实践,老拉里只问了一个寓意深远的问题.这问题的前一半是这样的:“马蒂,那么,你怎样使人们消除怨恨呢”小马蒂回答得十分迅捷:“你必须选择不恨.”问题的后一半是:“所以,这的确是一个选择问题,对吗”

――经济学家对“选择”这个词最敏感,因为他们存在的理由端系于此,没有了选择的余地,也就没有了经济学.选择不恨老拉里的问题确如其人,深沉且圆熟.从观众的角度,当然还从经济学家的本能,我立即领悟到了拉里问题的深层含义.

――还是回到休谟吧,因为他最早宣称“理性是的奴隶”.休谟是经验主义大师,他的全部哲学都源于他对他的自我意识的惊人洞察.难怪哲学家们愿意把休谟与康德相提并论,因为这两位在十分不同的思想传统中思考的先哲,分别代表了各自传统最深刻的思考,同时,他们的思考在骨子里又十分相近.


――今天,脑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脑尚处于演化过程,司掌情感的那部分脑系统尚有待于与司掌理性的那部分脑系统更加有机地结合.事实上,人类大脑的额叶――理智的生理基础――直到25岁才发育成熟,故而青年人对情感的控制不像中年人和老年人那样纯熟,即所谓“易冲动”.休谟写作《人性论》时还不到20岁,我们于是很可以理解他所宣称的“理性是的奴隶”.拉里的问题更深刻,因为他其实是询问:对成年人而言,理性也是的奴隶吗

――恨,这是一种基于动物本能的人类情感,深植于我们的脑干――中脑系统里.换句话说,作为动物的人类,从脊椎动物时代就有了恨这一情绪的神经反射活动,只不过,我们在经历了哺乳动物发展阶段之后,把这一原始情绪调节得更隐蔽而已,例如,我们不会对任何潜在可能的威胁都像鳄鱼那样呲牙咧嘴.

――一些男人外出狩猎,把另一些男人和全体妇女留在基地.古人类学家认为,这一生产方式与灵长目混乱的生活方式严重冲突.为了使物质生产方式同人类的再生产方式相协调,人类社会的成员之间必须建立信任关系――我必须相信你不会乘我外出狩猎期间占有我的妻子.事实上,人类逐渐向着比较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度演化的过程,正是以信任关系的不断深化为依托的.现代的信任关系通过人们对承诺和契约的尊重表现出来,古代的信任关系则通过社会成员对家庭关系的尊重表现出来.

――可见,要让理性支配,或者要让全世界好战的男人选择不恨,小马蒂尚需等待多年.不过,我依然同意他的和平的实践:让和平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态度、习惯,成为我们之所以称为“人”的内在要求.

主持编辑/乃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