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价值观学习心得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63 浏览:57337

一、价值要素及关系

哲学范畴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真理,都与价值密切关联.主体和客体,是人类进行实践、认知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实践和认知也构成了主体与客体间最基本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间存在掌握、占有和服从的辩证关系.主体的需要表现为对客体的选择、利用,主体根据需要掌握、占有客体,客体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作用于主体,服从于主体的需要.简言之,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就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间的关系.

言至价值关系,势必对价值关系一词以概念的疏理.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因性质不同,意义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积极的意义就是正价值,俗称为价值,消极的意义就是负价值.能够满足人、阶级和社会的某种需要,是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这个价值能够成为主体的兴趣、意向或实践目标.概念分类中,价值除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外,在经济学范畴中,也同样有对价值的描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济学著作中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哲学范畴的价值与经济学范畴的价值在概念内涵上,存在异同,即,哲学范畴的价值与经济学范畴的价值在“使用价值”上十分接近;但二者在特性上存在不同.那什么是“使用价值”呢,马克思在其著作者曾有这的描述:“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表示物对人有用的属性即使用价值”综合而言,所谓“使用价值”就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经济学范畴的价值对哲学范畴的价值的根源、属性具有方法论意义,虽然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不完全等同于哲学范畴的价值,但“使用价值”不论于经济范畴还是哲学范畴,在二者的价值概念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价值关系的理解,在历史上也存在诸多片面的认为,其中就有把价值关系概况为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此观点把价值关系狭隘的理解为主客体间片面的功用、功利关系.虽然功用、功利关系是主客体间最基本的价值关系,也是其它一切价值关系的基础,但哲学范畴价值关系的概括性高于经济范畴的价值关系,在范围上,哲学范畴的价值关系更是广过经济范畴的价值关系.哲学范畴价值关系除了功利关系外,还包括道德价值关系、审美价值关系、艺术价值关系等等.价值概念的一般含义表明,价值不是某种实体表现,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达,价值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

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价值问题上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首先,价值离不开人和人的需要.“自然之物”与人无关,有人的世界才有价值存在的土壤,所谓真检测、美丑、有益、无益都是相对于人才出现的,“真”是于人的真,“检测”也是较人而言的检测.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对“价值”一次不乏片面的认知,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价值是普通和绝对的概念,与人无关;逻辑客观主义者认为,价值不依赖于主体的存在,是客观逻辑存在的本质;培里认为,价值是利益的对象;刘易斯认为,价值是存在的属性,是用以表达事物显性表现的范畴.其次,价值也离不开客体.客体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就是通过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来实现的.客体自身所具备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是客体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条件的原因.客体自身的价值属性,在人参与的活动中得到实现,从而客体获得了主体“益”和“利”的评价,这就是客体与人构成的价值关系.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存在着对价值本质的唯心主义歪曲理解,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迈农埃伦费尔斯,他认为价值是从主体的心理因素中产生的,价值就是快乐和满足;存在主义者萨特说“我的个人自由就是价值的唯一基础,此外没有任何东西给我提供价值”,以上二者的观点把价值归结于个人的主观因素,把价值看作是个人心理、式的产物,都是对价值非辩证非科学的片面认识.


概况而言,价值离不开客体,但不能把产源及意义归结为客体;价值离不开主体,但也不能把价值产源及意义单纯归结为主体.价值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价值的本质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关系具有丰富性,这源于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间的多样性.主体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价值对象有自然物体和社会现象,也有理想、范围、艺术形象、思想等精神层面的事物.通过客体及其的属性的不同范畴、种类来分,价值可分为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人类有多少活动的领域,价值就存在多少中存在的范畴,客体具有多少种属性,就可能对人有多少方面的意义,也就是价值.

基于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不断发展变化,价值观在历史进化中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内容,价值在本质上具有历史性,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无论是价值的历史性还是多样性,其中一重点要义便是不能改变和影响价值的客观性.价值依赖于有意识的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发展,具有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就是指价值的构成因素,包括两方面,一、主体及其社会需要、客体及其属性是客观的;二、客体地主体的意义是客观的.如,当代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哲学,并不会因为资产阶级的喜爱而变得对社会有意义,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也不会因为反动势力的恶意诽谤而散失其对无产家阶级和劳动人们的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人权观.人权,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一定行为方式的价值确认,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获得的社会承认和界定.马克思强调,生存权是人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存在三方面的统一,即生存权与多种权利的统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功利观.功利是最基本的一种价值,功利是人类生活中的第一种价值形式.马克思主义肯定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自由观.马克思强调,这里的“自由”根本上是指人的劳动自由,自由活动就是自觉、自为、自主的活动,其状态表现为真善美.观和平等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的基础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平等,而“消灭阶级本身”是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公正观.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类解放理论中,处处表现出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和追求,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公正的社会,所以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基本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特殊的全球形式、社会化变革力度的加大,是近几年来价值观特别受重视的原因.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人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密不可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获得了行为方式,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主体性,综合这两方面的获得,就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由此看来,价值观与人的行为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吻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以上四方面创造性的融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辩证地朝科学可持续的方向茁壮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合理继承,离不开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批评吸收,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