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管理,还是学智慧?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48 浏览:16862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将国学与管理自然地融合并使之各得其所,而不是将其强行嫁接到一起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企业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呢?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把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放到今天的现实中,我们可以看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把什么忘记了?这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像仁、像礼、像义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在今天是那么的有价值,因为你讲职业化、讲标准、讲流程,中国人没有感觉,但你把职业化、把标准化、把流程化转化为仁,转化为义,转化为礼,如此等等,中国人就有感觉了.”


那么,国学能否帮助企业家解决管理难题?国学热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些传统的国学理论与现象热度背后,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究竟有什么作用?它发挥的价值究竟又有多大?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寻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我们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类越来越发现自己在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到处都在追求物质与金钱,而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且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企业家的视野、思维模式和人文底蕴决定了企业最终能够发展的高度.中国商界亟需从商业以外的其他社会人文领域吸取营养,夯实中国商业文明的基础.面对世界潮流,我们响亮的提出“中华文化支持中国经济”的观点,中国文化从个人修身、齐家、治企等方面全面支持企业家人生幸福美满.

国学的兴起有信仰缺失的原因,其实从20世纪80年始,国内就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我们在搞活开放的同时,并不会将信仰建立在宗教基础上.当我们照搬西方思维模式时,我们没有关注到其精神思维构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因此在物质社会中,当冷漠、缺乏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后,我们才回过头来从自己的文化当中去探寻,也就是说,当我们从西方管理学中无法找到答案时,我们就会回到自有文化中寻找答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这使得很多人转而研究国学.

国学中的“道、法、术”

中国的企业只有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近几年来,国内外企业界兴起对《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热,这是管理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

在本期“知识架构”中,我们特别从“道、法、术”三个不同的侧面,对《易经》、《论语》和《孙子兵法》三大国学经典在管理上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道: 《易经》.很多管理专家已经认识到《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的自身发展历程上来看,21世纪将由科学管理走向哲学管理,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管理哲学的兴起和文化的回归.《易经》PK现代企业管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法:《论语》.对中国人的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但《论语》还不仅仅如此简单.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的管理哲学和方法才是其精髓.研究《论语》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是一条寻找中国企业管理方法的理想门径.

术:《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兵法谋略典籍浩如烟海,《孙子兵法》是其中的集中代表,国外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皆把《孙子兵法》奉为经典.“兵战”与“商战”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动用资源,通过对抗征服对手.《孙子兵法》论述的是用兵作战的规律(战略和战术),但同时其所揭示出的抗争哲学,对所有人类的对抗性竞争活动都具有普遍意义,当然也包括商业竞争.

反思西方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现代商业社会后发力量的中国企业,是奉西方企业为师、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为教科书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西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内商界在反思西方公司治理不足的同时,也力图求助于传统文化,尝试从东方传统智慧中求解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以帮助企业寻求危机下发展的新策略,使企业管理者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国学的精华,将先贤的智慧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从而突破企业现实的管理瓶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的经营而言, 国学的商业价值何在张其成作为国学教授, 他指出, 西方管理学骨子里还是“科学管理”, 科学的最大特征是逻辑推理、数理描述、实验验证, 因而科学管理主要是讲究数据, 重形式逻辑.在这方面, 国学的管理与西方管理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管理学是理性思维, 是左脑在起作用, 而国学管理学强调开发人的右脑, 提高人潜在的直觉判断力.

“现在的状况就是管理者受西方管理学的影响太深, 左脑非常发达, 右腿很粗, 但右脑很迟钝, 左腿很细”.张其成特别指出: 过度强调西方管理学的结果, 就是在企业管理中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国学与管理不是“对头”

现在市面上流行将国学和管理强行嫁接到一起的流行书籍就是代表之一,这些似是而非或者说是形似而神不似的理论,除了迷惑读者的视线,起不到任何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而且自一开始就把国学和管理的融合带上了错误的轨道,徒增大众因为国学受到糟蹋而形成愤怒情绪.

国学中的智慧对企业管理功莫大焉,但它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曾因出版《中国式管理》一书而蜚声内地港台的曾仕强,虽然对中国式管理极为推崇,但也承认中国式管理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

上海本原企业咨询研究所所长沈玉龙认为,将国学融入管理时切忌断章取义.不要把西学和中国式管理对立起来,好像一讲国学和中国式管理就认为西方式管理没有用,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必须承认:西方经过上百年的工业革命和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总结出适合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国的企业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山不隔理,在许多方面,企业经营的道理是相通的,不存在中国和西方的区别,只有如何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如何进行的问题.

国学与管理

“国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中学”到“国粹”,再到“国故”,直至“国学”这一过程.不过迄今为止,“国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广泛接受的定义,国学与管理的“联姻”,是目前学术界与企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这一话题,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肤浅而可笑的现象”,而赞成者则认为国学“入股”管理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走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需要.

国学与管理知识架构图书

《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每一位管理者都期望具有把握变化规律的能力,以及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方法,《易经》中的“通变致久”就是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无论是在企业的小组织,还是在国家层面的大组织,在处理人与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都能在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中看到《论语》的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但《孙子兵法》不应被看做是单纯的商战技巧和军事化管理的始作俑者,而应该被视为一本极具商业价值的战略管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