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整个世界的蔑视者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44 浏览:19793

心理学大师也并非神仙,能治疗别人的心理疾病自己未见得就心理健康.本书着重探讨了西方历史上最有名的36位心理学大师的“失误”:他们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上的缺陷;对学科后来发展的消极影响;大师们的创伤性经历和人格缺陷等.本文选编自该书.

痛苦对生命来说是本质性的,所有的生命就是痛苦.因此,每一部生命史也就是痛苦史.

――叔本华

哲学大师阿瑟叔本华(1788―1860)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波兰但泽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伟人多是怪人,而哲学家则被称为是“怪人中的怪人”.叔本华作为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大师,更有着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怪异之处.他蔑视同行、蔑视女人、蔑视爱情,甚至蔑视整个人类.

我是哲学王

叔本华常常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以天才自居,甚至认为自己的长相都是天才必备的生理条件.而他的长相又实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肩头宽大,颈短脖粗,脑袋大而方正,眼睛湛蓝.就连他在饭量上较别人吃得多,他都有自己的解释:消耗和供给是成正比的.他吃的是别人的三倍的时候,智力也比别人高三倍以上.他喜欢喝酒以激发灵感,于是就说:“酒是一个人的智力的测验,一个酒量大的人,决不会是个傻瓜.”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也是无人能比的.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初稿刚完成,就委托出版商出版,并声称自己的作品是“一种新的哲学体系,一系列迄今为止还无人想到的思想”,“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一年后,总共销售不到100本,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他曾经获得柏林大学编外讲师的资格,当时他充满自信,甚至有些狂妄地把自己讲课的时间故意安排在黑格尔的同时,而黑格尔是当时哲学的君王也是柏林大学的校长.可他硬是要跟黑格尔较量一番,结果却输得很惨,来听他讲课的学生从没有超过3个人.但是叔本华却从来感觉不到打击,只认为自己是最好的,甚至到他临终前半年还曾写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着某种不可克服的或慢性的毛病等而我却没有.”

“可恶的女人”

叔本华的母亲约翰娜叔本华生性活泼开朗,喜欢交际,又极富才情,她的生活中常常需要一些新的刺激,孩子的出生给了她不少牵绊,她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母爱.父亲的突然身亡让叔本华开始了对母亲的仇视,因为,他一直认为是母亲只顾享乐生活,忽略了父亲,而导致父亲心情抑郁引发了意外.而后母子更是矛盾重重,争执不断.母亲没有办法忍受叔本华的忧郁以及对人类悲苦的思索,而叔本华则对母亲交际花般的生活也看不上眼,认为母亲应该在父亲死后老老实实地履行一个寡妇的本分职责.他甚至还认为母亲有了新的情人,这更激起了他心灵深处的怒火.

这样的母子关系,大概在人类历史上都很罕见.母亲给他的印象是恶劣的,由此他得出了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结论,导致他一生对女人的厌恶.在他眼中女人是一钱不值的.他认为女人“介于儿童和男人之间,只有男人才称得上真正的人”,女人“有着近乎疯狂的浪费倾向”,“唯一所思虑的,不外是如何恋爱,如何虏获男人”,“不重视大问题,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女人天生就有谲诈、虚伪的本性等在他的《论女人》中,我们处处可见他那种深深的对女人的消极观念.在叔本华看来,爱情是骗人的东西,由爱情而结婚的人,必定在悲哀中生活,一个有理智的人,不可能去做与女人恋爱这样的蠢事.他蔑视女人、厌恶女人,而年轻时叔本华却又想要女人,“我对女人也是迷醉的,如果她们要我的话”.可见那时不是他不要女人,而是女人不要他.

“你的表快了”

叔本华严重的刻板严谨也很让人难以想象.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而起床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洗澡!然后


不吃早饭就去写作.下午四点他和他的小狗会准时出现在同一条大街上漫步,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以至于教堂的看钟人都会以他的出现来调校时间.如果已经四点钟了,叔本华还没有出现,别人就会说,“你的表快了,叔本华是不会迟到的!”

长期的孤独生活和后来学术道路上的不得志,使得叔本华的性格更加暴躁、乖僻、多疑,并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恐惧心理――迫害妄想.他常常被恐惧和邪恶的幻想所困扰,极其没有安全感.睡觉时身边总是放着上好的;听到传染病的谣言便拔腿就跑,吓得要死;不放心把自己的脖子交给理发师的剃刀,常常都是自己刮脸;票据总是藏在旧信封中,就连硬币也要藏在墨水台下,时时处处提防着被人谋财害命;一生多次搬家,每次都住底层,而且住进去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看一下有没有最便捷的安全通道,一旦有危险,便可以第一时间脱身逃命.甚至在他的哲学思想没有被人们接受的时候,他就扬言是那些哲学家在跟他作对,做了什么阻止别人去接受他的哲学思想的事情.

永远的悲观主义

在叔本华的童年,虽然没有受到过父母的,但由于父母的感情不和谐,他在家中没有见过一份潇洒,也没有领略过相互信赖的温馨气氛.这样的童年经历,给他忧郁的性格提供了条件,而且在那战争连绵不断、人们整天看不到和平的社会背景下,他似乎找不到一点温暖,于是他就一辈子躲在自己的思想空间里,从没有想过给予和接受人间的温情.他曾经写道:“在我的少年时代,我就郁郁寡欢.有一次我想,那时我大概18岁吧,有个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不,宁肯是一个魔鬼.”可见,年轻时代的叔本华就已经对这个世界抱有悲观的态度了,一种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悲观.

在他的视野中,“人生如钟摆”,永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痛苦的世界.他常说“人的一生”就是“被希望愚弄着,舞向死亡的怀抱”,“最后每个人都在船沉桅倒后划向岸边”,人类的生活就是一种“融多种多样的痛苦于一身,完全不幸的状态”;人类世界是个“地狱”,而人类在里面“既是受折磨的灵魂,又是魔鬼”.总之,生命“充满悲苦,毫无值得期望之处”.在叔本华眼中,乐观是一种“罪恶的思想方法”,是“对不可名状的人类痛苦无情的嘲弄”.而更有甚者,他认为不仅仅是人类,所有的生命都屈服于痛苦之下,在“无底洞”的痛苦中,世界“终将破产”,这个世界是“不应存在的”.

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完全是用自己那忧郁、自大的头脑对这个世界做出自认为“真正的哲学”.他从来不承认乐观,他似乎是要求人类不要对任何事情怀有期望,人类本身就是没有希望的,人类只能走向灭亡.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生存于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为什么还要选择继续沿着痛苦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呢?叔本华同时又反对“”,他竟然找到了解脱痛苦人生的方法,这是不是在自相矛盾?一方面,人类的痛苦都是没有办法逃脱的,另一方面在他那里却又可以找到这样一条途径――彻底否认生存意志,要通过艺术和禁欲来实现.我们不禁有疑问,一个口口声声说这些话的人,为什么却在不停地追求素食餐厅里的美食,在哲学思想上战胜同行,在爱情上还不停地追求女人,这是不是他所拥有的“期望”?在他那绝对悲观的思想之外,竟对自己的哲学抱有很乐观的态度,为什么完全痛苦没有希望的人类世界中又奇怪地出现了希望呢?是不是意味着他在不停地对人类提出要求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