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对庄子的认知与践行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120 浏览:82305

摘 要:庄子思想对王蒙影响极大,王蒙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重读庄子.他践行庄子的处世哲学,再解读逍遥.王蒙借庄子传承文化经典,表达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关 键 词 :逍遥;无为;《庄子的享受 》

作者简介:郑小琼,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现为四川大学绵阳音乐学院教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02

王蒙晚年投身于庄子研究,先后著有《庄子的享受》(2009年)、《庄子的快活》(2010年)、《庄子的奔腾》(2011年),这些书籍都是对庄子思想的解读,其中渗透着王蒙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感悟.对庄子人生处世哲学的解读在《庄子的享受》中.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争无数、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看清了社会现实,深感苦闷,他在理想世界里重建人生.他的思想以“道”为源头,在“道”的范畴下,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观和处世态度.

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看到了现实的残酷,尤其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现实.他对自己的人生多次思索.庄子认为,人生的构成不过是生与死、时与命、情与欲.他感叹人生短暂,变化无常.即“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生死是一个循环交替的过程.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人生的“时与命”就是自然现象中的白天黑夜,不可抗拒,个人无法改变.庄子是大哲人,也有“情与欲”.他认为世人都避免不了“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即“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至乐》)”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知北游》)面对“情与欲”,庄子选择的是泰然处之.庄子认为,面对人生的无常,只有“圣人”可以超越一切,他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由此,庄子提倡一种无待、无累,追求人身自由.


庄子提倡精神自由.他希望像圣人一样,超越世俗,达到逍遥的境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下》)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上》)的社会现实,使庄子处于苦闷之中,因此,只有超越世俗,才能更好地生活.庄子决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无待”“无己”的境界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游》),才能实现真正的“逍遥”.

为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实践就是精神修养.他认为修养的方法是恬淡无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刻意》)“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恬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刻意》)

庄子的处世哲学是“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大意是指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简言之,庄子的处世态度是超世、遁世、顺世.在荣辱之间,庄子超然脱俗,践行“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面对死亡,庄子超脱俗人之见,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列御寇 》)面对人之常情,庄子超出常人之态,曰“喜怒哀乐不入於胸次”.(《田子方》)为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主张躲避社会现实,隐居山林,与自热融为一体.但是,庄子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也不可能完全躲避世间的一切.为此,他提倡安时处顺,顺应自然,追求无待、无己、无累.

对庄子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王蒙晚年的主要学术成果,他说:“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一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书.它是哲学,当然,是散文,是神话,是寓言,是论文;是浪漫,是荒诞,是想象也是穷根究底;是抽象扮演,也是奇论怪论.”[1] 在王蒙看来,《庄子》一书学问之深,庄子思想之博.七十七岁高龄的王蒙对庄子研究有难处.他说:“本人谈庄子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例如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史”.[2]那王蒙是如何解读庄子的呢?王蒙坦言:我有的是不止一种文体的文学写作实践,是人生经验,包括在顺境中、特别是逆境中生活与思考的经验,是想象力与沟通的愿望与能为,是不无己意新意创意的阅读的生发——台湾喜欢用的词是“发酵”,叫做庄子两千多年后在老王身上的发酵啦.王蒙尝试着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解读庄子.他指出“与其说我是在注什么经,不如说我在认真阅读的同时找材料注我.恰好籍题发挥、趁机谈庄是一,籍庄谈人生谈生存环境谈老王是二,籍庄谈哲学谈思想方法谈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大千世界是三,籍庄谈我相对熟悉一点的文学文字是四,籍庄与读者聊天自娱自己扩张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五等六七八呢?我先不告诉你,我永远不会全告诉你.”[3]这里可以看出晚年的王蒙对庄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论作品《庄子的享受》意义时,王蒙说:“我希望我的《庄子的享受》对于《庄子》不是佛头着粪,而是差堪比翼,我的幻梦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思辨直奔骑牛李耳,忽悠差及化蝶庄周!”[4].《庄子的享受》是王蒙对《庄子》内篇的解读,尤其对“逍遥”的解读尽善尽美.王蒙一生波澜起伏,辗转流离,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王蒙如何保持正确心态面对人世沧桑,重点是他领悟了庄子的“逍遥”.

王蒙认为庄子的逍遥思想十分奇妙.庄子给人的第一个概念第一印象是神奇的“逍遥”二字.不妨说,庄子一生论述的主旨就是指出通向逍遥之路,实现个人的与内心世界的超脱解放.王蒙追根溯源,对庄子的“逍遥”作明确阐述.他指出“逍遥”字典上的解释是闲适自得或优游自得.闲适与悠游,说明它的前提是无事、无承担、无责任、无烦恼、无权利义务的契约束缚,即不处于尊卑上下、亲疏远近的人际网络之中.而自得,纯是主观感受,自己能乐能取乐或自以为乐就行.[5]闲适自得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对逍遥的追求并不是轻而易举,王蒙认为追求逍遥的过程会导致一定的困窘与尴尬.人们越是追求逍遥,就越会遭遇一些令人逍遥不起来的因素.这当中包含着几分悲哀、几分无奈、几分两难.要真正的逍遥,需要容忍一切困难.古往今来,我们必须面对,我们曾经面对,庄子早已面对——面对而全然无法改变那些面对了以后令人失望的一切.庄子知道他没有办法改变人类的一切特有的麻烦等只能拯救灵魂,拯救自己,他只能搞精神的一己的胜利与陶醉,搞精神迷醉.只能用逍遥的思想超越世俗.王蒙叹言:庄子是另类,另类的人与文,另类的学理与思路. [6]

追求逍遥需要有大气概,即使受到小鼻子小眼的庸众的嘲笑,也要置之不理,如此,就离逍遥近一步了.再退一步,做不到绝对的逍遥也无关紧要,知道“逍遥”两个字,已经有了目标,有了标杆,这是庄周的贡献,这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这是精神的升华与享受.[7] 庄子一生都在追求逍遥,他看透了世俗百态,在现实中无法摆脱,只能寻求在精神世界超越一切.

读完《庄子的享受》,王蒙对逍遥作了高度的概括.逍遥的获得需要一种大气魄和大心胸,像庄子提到的大气魄“九万里”“掀动或扶摇羊角”,而没有这种气魄的小知小年即小虫儿们是不能理解逍遥的.逍遥的含义是超越世俗,鄙弃权利,像庄子笔下的许由,视天下外物俗务如无物,听到了将权力禅让于自己的的话则视为耳朵污染、听觉病毒.逍遥就是一种自由,它要无待,要满足,摆脱一切外物的干扰,而不是去追求外物,换句话说,逍遥就是一种无拘无束.逍遥的境界是要与大道合一,成为至人、真人、神人,与大道合一则无所不能,无所能伤,可以超越拔高而不封顶,可以做到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那个境界,做到令唐尧也自惭形秽的地步.

逍遥是一种境界.虽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庄子》可以增加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我们对什么事情都能看得比较通透,从而获得心灵的救赎,在人生的种种苦恼中仍然能保持心灵的独立、自由.[8]正如有论者指出:“老庄不能当饭吃,但是可以当茶喝,可以当清火消炎的仙丹服用.等它发育你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你的心胸就不一样了”.[9]由此也可以看出,庄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逍遥其实就是一种境界,人与人是不同的,能够达到的逍遥的境界与感受也不一样,人们没有必要计较逍遥的定义、去分际真伪逍遥,分辨何者是庄周的逍遥原义,何者是后人穿凿.王蒙说逍遥只有自己能感知,说得简单一点,你觉得你逍遥,你觉得你自在,你觉得你不受外物的役使也不受物议的困扰,你也就沾了逍遥的边儿了.

王蒙是庄子逍遥的践行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逍遥.在王蒙身上我们看到苦难却没有发现怨恨,看到反思却没有发现极端,看到责任却没有发现放弃.他有一种逍遥的境界.王蒙的境界正如《庄子》中描绘的“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阻,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10]

年近七旬的王蒙践行庄子的处世哲学,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在《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王蒙谈到了对生命的重视.有论者指出,在王蒙的思想或“人生哲学”中,有两点特别突出:重生思想(重视生命和生活)和乐观态度. [11]生命是珍贵的,人生有且仅有一次,生命是一切的一.王蒙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为什么在新疆维吾尔民族聚居的农村里生活了十六年而没有,因为他很珍惜生命,他有“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王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源自他的人生处世哲学.他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骨子里有儒释道的思想,尤其是道家对王蒙影响极大.有论者指出,王蒙的人生哲学和道家具有内在的精神联系.[12]道家的重要代表者庄子,重视生命,为了人生的逍遥自由,追求无待、无累、无为.庄子的无为思想对王蒙的人生哲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王蒙说“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自卫自尊.无为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对历史.无为是一种哲人的喜悦.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聪明.无为是一种清明而沉稳的幽默.无为也是一种风格.”(《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践行无为,王蒙提倡顺应自然,即使面对逆境,也应坦然面对.1963年秋,王蒙与妻子商量,举家西迁到新疆,在那里一共生活了十六年.在新疆伊犁的日子里,王蒙并没有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而是积极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可知,那时的王蒙已经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也许他相信,苦难的日子终将过去,美好的生活总会来到.王蒙指出,他在新疆伊利能够很好地生活,最重要的是达到了无为的境界.他说:“无为是一种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无为是一种艺术,一种圆融贯通,一种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得心应手,了无痕迹.无为是非‘常道’的天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理.无为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精神的翱翔,精神的解放,精神的自由舒卷,精神的大写意与现代舞.你可以享受无为,欣赏无为,以无为为契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却难于强求之硬解之操作之扮演之.”(《王蒙自述:我的人生

哲学)

王蒙重拾庄子思想,传承文化经典.他说:“传统文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他在晚年出版了《王蒙谈红说事》、《老子十八讲》、《老子的帮助》等一系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和《庄子的奔腾》是王蒙晚年对传统文化集中研究的成果.有论者指出,王蒙写作这些书的意义就是为人们洗却心灵的尘土,他的以庄解王,以王解庄为当下重塑民族品格,引领人们走出困惑的精神家园.[13]王蒙对庄子的运用体现在他的小说中.例如《蝴蝶》《相见时难》《活动变人形》《纸海钩沉》《庭院深深》《狂欢的季节》等小说中,多次引用庄子典故和庄子思想.王蒙是文化界的大师,他用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重读庄子,达到了与庄共舞,其乐融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