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相见甚欢的“亲密接触”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62 浏览:9569

在不少中国人的心里,一提到阎锡山,大家的反应就是一个大军阀头子,一个杀害女英雄刘胡兰的始作俑者.但鲜为人知的是,阎锡山曾半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并和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有过一段相见甚欢的“亲密接触”.

1924年4月,应中国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访华.在北京游览过程中,泰戈尔希望在中国能找到一块地方来实验自己的农业改革计划,当徐志摩等人介绍山西的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时,泰戈尔就决定到山西去看一看.消息传到山西督军阎锡山耳中,他内心十分高兴.阎锡山对泰戈尔诗集《飞鸟集》、《新月集》里的充满哲理和情愫的诗句十分喜爱,能与自己的偶像相交相谈,机会难得呀.

搭载泰戈尔的火车徐徐驶进了太原市正太路火车站.41岁的阎锡山一副乡村学究打扮,身穿黑缎布褂,脚穿黑布鞋,满脸微笑:“今天早上喜鹊呱呱叫,我想什么就来什么,就把你泰戈尔先生迎来了.”在阎锡山的住所,通过翻译互相寒暄了几句家常,话题转到了哲学方面.泰戈尔仿佛是有意考问阎锡山,道:“请问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

阎锡山沉吟了片刻说:“东方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中’字.”

泰戈尔一听来了兴趣,紧接着问道:“什么是中呢?”

阎锡山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检测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

泰戈尔微笑着点点头.在一边担任翻译的林徽因和徐志摩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阎锡山读懂了泰戈尔的诗集里面的全部思想内涵.泰戈尔更是欣慰地握着阎锡山的手,他赞赏地对阎锡山说:“你是具有诗人情怀的军人和国家管理者.”

宾主谈兴正浓,晚饭时间已到.阎锡山知道泰戈尔是一个思想丰富、生活简单的人,就用朴素的农家饭菜来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国际贵宾.丸子、豆腐、猪肉烧粉条、豆芽、烧山药,再加一个玉米汤.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平时滴酒不沾的阎锡山破例陪泰戈尔喝了点杏花村汾酒,还打趣道:“我们山西人的理想是:首都迁到武乡、太原成、国酒汾阳王、国宴玉米汤、国语五台腔、国歌山西邦.”听了阎锡山的话,客人们都哈哈大笑,一时间气氛非常融洽.对这充满山西地方风情的饭菜,泰戈尔非常新奇,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饭后,泰戈尔激动地再一次握着阎锡山的手说:“凡是被征服的、被压迫的、被失去活命的,都应该联合起来,把本来美丽的世界,还他一个和谐、本来充满了生命的世界.”

回到印度,泰戈尔对阎锡山的接物待人印象至深.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阎锡山的描述说:“他更像是个文人,举止文雅,谈吐具有哲学家的风格.”与大诗人泰戈尔谈论哲学,也成为阎锡山终生难忘的经历.阎锡山在后来的很多时候,谈起那次会见泰戈尔的情形就会感慨万端,泰戈尔这样的伟大诗人在他的理念里也影响着他的后半生.1949年8月27日,阎锡山在台湾主持孔子诞辰2500年纪念典礼的讲话,再次提到和泰戈尔面谈一事:“泰戈尔问我,从上海到天津、北京,没有看见中国文化是什么.我说,你到太原也看不见,你到乡间或者能看见.这样,泰戈尔先生就指定一位研究农村的英国人在乡下考察了六个月,临行时,那个英国人说,中国的文化确在乡下,由人民生活的常态中略得端倪.”

在台湾的11年时间里里,阎锡山远离军政、看淡时事风云,在阳明山潜心写书,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和关于对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探讨文著.1960年,77岁的阎锡山病逝.他生前就挑选了墓地,墓前有个巨大的“中”字,象征着其人生哲学:“发于仁,归于中.”


(孤山夜雨摘自《当代老年》)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