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古建的天人合一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350 浏览:142321

【摘 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当中,出现过许多思想流派,如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而主流是儒、道、佛三家,它们的天人合一哲学美学观对古建有着重要影响,或或民间,以明显的,形成体系的思想意识形态形式,较为系统地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 键 词 】儒;道;佛、天人合一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象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正统、的思想形态,它对天人合一哲学美学境界的追求是突出和一贯的,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得到宣明,得以现实化.在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中,最重人伦教化,强调礼、仁、乐,要求以仁释礼,礼乐中和.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倡导人们要依顺天地之阴阳秩序以便形成天地的合一对应.当使人之欲适度合规的“礼”被贯彻到了建筑营造等系列社会行为中后,一种天、地、人合一的秩序格局就实现了.


当儒家思想在世人观念中进一步深入,人们的建筑营造活动及其他一系列社会行为已不仅仅是把儒家天人合一观作为一种理论参照,而是把它当成了实实在在的行为规范,逐渐礼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所谓“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大乐与天地同和”,于是大凡营国、建庙、立宅等莫不以儒教之礼规来约束和导引,建筑的规模等级、材料档次、空间位序、质量品次及匹配原则等有等级的规定,都城、宫殿、陵寝、坛庙、民居等等类型都明显暗示了天人合一的礼与审美情趣.以天坛为例,宋以后,元明清三代封禅活动逐渐降温,转而重视郊祭,天坛于是受到特别的重视.

二、道家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象

道家又是中国文化中另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学说与生活形态.“道”是其意识形态构架的中心,是自然观、方法论和哲学观,它从深层次上来约束着社会观和价值观.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充分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现实作用及其精神启示,人的本体与自然地本体是相通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核心的哲学观、清净无为的价值观和“小国寡民”的社会观构成了道家学说主虚忘、无意识及不在人为而重天然,不在道德而在自然本性,不受规矩方圆约束而要绝对自由的放任、天真的情趣,“天地与我并在,而万物与我为一”.崇尚“清静无为”和“返璞归真”的道家学说与立足于“知山乐水”的“自然性”的中国园林最为耦合与投契,对于中国传统园林体系的形成、文化倾向的产生、风格特色的出现有着直接与重大的作用,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在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谓“儒在钟鼎,道在山林”.由此古代中国人在营造园林是竭力追求自然野趣、返璞归真的境界,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一体.当造园迈过了秦汉时期单纯模仿自然山水的古拙阶段之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主体内省,侧重于主体自身力量的发现,依照主体的审美意象去塑造园林,开始了园林的意象化进程,以小观大、人合于天的意象化不再是被动地反应客观山水,而是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感悟,“观物取象”、从拳石、勺水中体验山水之真意.“人与自然”的表现主题并非中国园林所仅有,区别在于中国传统园林以天人合一为审美起点与体验归宿,西方与阿拉伯园林则充分显露成方成圆、轴线控制与几何对称的理性精神,突出人的中心意识.

中国园林大凡叠山理水、设桥铺路、栽花植草、筑亭建阁,概以效法自然,以曲幽为上,以直挺平阔为禁,以自然脉络的原朴秩序为上,以人工斧凿的理性规范为禁.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的情感效应,既在物质性建构上体现合一的意向,又在精神性构建上营造合一的气氛,注重道家所主张的动静、虚实、有无、大小结合,做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主客互契.具体来说,一是风格的培植与体系的构建,一是对合一境界的具体营设.(1)前者有着自己的历程,上古时期人对自然地盲目崇拜导致了对自然地模仿和拟设,也就诞生了灵台、灵沼、灵囿、苑林之类的原始园林.周秦时期人们认识到了自身的主体性价值,由娱神到娱人,天人合一的原初意识与早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对园林施加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心里的迷惘,是园林文化随着以老庄道家为核心的玄学思潮的勃兴,在风格上产生新变和转折,大批有超世脱俗念头的士人开始投身于园林实践,被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几乎全盘统摄的中国园林文化体系形成了,以后就是全盛的隋唐、成熟的宋元明清时期了.(2)后者表现在对曲线、布局、时空及意境等方面的着意安排和创设.例如,曲线最和于天地自然的自由秩序,也最贴近自然万物的典型外观特征,比直线更能体现“无为”情趣,在中国园林中随处可见,山体的起伏绵延、水流的蜿蜒流长、路径的曲屈通连、亭宇的飞檐展脊、草木的弧边圆廓,无不如是,在整体布局上不采取规整划一、几何对称的模式.为了创设一种园林景观与宇宙相融合的“无我”时空意境,常通过对景、借景、聚景、纳景及引景等手段来安排景物与空间,而其中的花木、山石、厅堂台阁榭舫等要素更是“淹没”在由景到意到境的意象世界中.

三、佛家家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象

佛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输入的外来文化,与中国儒道等本土文化进行了对接、交融.缘起观、解脱观和无我观是佛教思想意识的构架.

中国宗教建筑文化基本上就是佛教建筑文化,而这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看,即佛塔和寺院.早起印度佛教建筑中有公元前2世纪所建的一个周围有石栏的巨大半球形实体,另一个是同样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佛祖塔,佛教流入中国后,选择的是后者.塔原有生殖崇拜的意味,而在中国它与崇拜先祖有着密切的关系,父、祖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常被喻为“天”,而“佛”在佛门看来同样是像“天”一样至高无上,于是代表崇祖与崇佛意味的塔同天人合一结下了不解之缘.塔在阐释和表达佛家天人合一审美观念方面是最典型的物质化标志.

中国古典建筑实质上是以人合天、“人道”主义的构筑物,其意象化在天人合一思想精神上得到直接、明显的印证.

作者简介:

韩璐(1989—),女,汉族,武汉,研究生在读,武汉纺织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