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胡塞尔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846 浏览:47667

摘 要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直观主观相对性、非课题化性、奠基性和主体间性的特征.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是实践的,立足感性、具体的现实生活,实现了哲学思维的根本变革,在实践的范围内解决主体间性的问题.比较可知,他的实践哲学已经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关 键 词 :胡塞尔 马克思 生活世界 实践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生活世界”理论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胡塞尔了,集中体现于他的重要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马克思也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之一.笔者通过分别阐述他们的“生活世界”理论,比较其中的差异.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在胡塞尔的视界中,“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的、前给予的“周遭世界”,通过研读,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一些特征:

1.“生活世界”的直观、主观、相对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世界,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中也会处于不同的生活世界之中, 因此,个体自我就是生活世界得以呈现的视角, “我们永远只有从我们自己的境域出发来认识这个普遍境域”[1].“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2]

2.“生活世界”的非课题化性

生活世界是不能被对象化、不能被作为问题来思考的,与此相反,科学世界则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课题化的产物,它是把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理论化的结果,并且我们都能在生活世界中找到其“原型”,如几何学的纯粹形状源于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形状.

3.“生活世界”的奠基性

“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都是来自于“生活世界”.人类的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奠基在生活世界之上.它是其他世界得以成立和发生的起点与来源, 在科学与哲学未出现之前, 便不言自明地存在着, 无需其他的实体存在来为自己奠基.而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则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后,生活世界依然存在,它本身也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换了一套对生活世界的描述方式,即用科学的说话方式代替原来的素朴的说话方式;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特别是预言生活世界中的事件变化的能力.

4.“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

为摆脱传统唯心主义所具有的唯我论倾向,胡塞尔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理论.“在我们对世界的连续的知觉之流中,我们并不是孤立的,相反,在这种知觉之流中,我们同时就拥有了与他人的关联.”因此“世界不仅是为个别化了的人而存在着,而且是为人类共同体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世界已经渗透了素朴的知觉现象的群体化”.

二、马克思的实践的“生活世界”观

马克思关注现实的方式,是从“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立场出发去批判地研究现实问题,实现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有机统一.

首先,从研究的出发点来看, 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的、感性的生活.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是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和来源,“无论思想或者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 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可见, 马克思哲学的根源和基础就在于现实的生活世界.

其次, 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与以往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不同,马克思要实现哲学思维的根本变革,要“从地上升到天上”,关注现实的、尘世的生活.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具有一种推崇思辨、轻视实践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哲学在其独立化和抽象化的发展中遗忘了现实生活基础.“和它完全相反等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3]

最后, 从马克思所实现的社会交往来看, 它突破了传统的意识哲学在语言层面、心理层面的交往, 在实践活动的范围内来解决主体间性问题.胡塞尔的现象学一方面确证了主体间性问题的存在;但另一方面, 他又诉诸于意识活动的“统觉”“移情”“共同体”等概念, 认为在意识活动的范围内就可以实现不同“生活世界” 的转换.马克思则认为,交往只能是在社会水平上的交往,人是生活在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境域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世界,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他的生活世界也是经常转换的.因此, 人必须向历史和社会无限开放, 只有在社会交往的水平上,才能真正实现主体间的沟通和对话.

三、马克思与胡塞尔关注“生活世界”之差异

二者虽然都对当时欧洲的危机感到忧心,试图寻找济世良方.但是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巨大的解释力和深远的预见性.

首先,从出发点来看,马克思是从感性的、现实的生活出发来构造思想理论, 是“生活世界”构造了理论、意识;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只不过是意识的相关项,是意识构造了“生活世界”,这是二者在“生活世界”问题上的最根本不同.

其次, 从研究范式来看, 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范式, 而非理论哲学范式.胡塞尔认为在承认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 还应承认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理论的客观存在, 因此, 他的“生活世界”理论是较纯粹的理论哲学.马克思认为, 在现实世界之外, 而无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 实践是考量现实生活世界的相似度检测和前提.

最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欧洲人的危机, 虽然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也考察了人之实存的历史性, 但他没有从社会历史的维度来考察人之生存的“无家可归状态”.相反,马克思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对人的本质的侵害, 造成人的“无家可归状态”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此后他的解放人类的事业,也是从消除人之异化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