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看哲学下嫁到政治的可能性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71 浏览:60823

摘 要 :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来审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其内在的紧张关系的调和,用友谊和法律来巩固城邦是否具有可行性.哲学下嫁到政治还需哲学自身的发展来完成这种可能性.

关 键 词 :哲学 政治 洞穴比喻

[中图分类号]:K8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91-01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占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被公认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其中关于其思想诸多的话题,例如正义、永恒的善的问题是以后的哲学家所不能回避的话题,人们如何过着有德性(理性)的生活哲学家(知识分子)如何下嫁到政治生活(意见的生活)哲学的理念如何通达到普通大众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所以对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柏拉图认为哲学生活即是理想的生活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篇首,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些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地洞里,他们的脖子和腿脚都捆绑着,不能动,也不能扭头,眼睛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背后有火光,在火光与他们之间有一道矮墙.另有一些人如同演木偶戏般高举各种石制、木制的人、兽玩偶沿矮墙穿行,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不出声.囚徒们每天看着眼前洞壁上变换着的各种影像,并以此认为这些影像是真实事物.活得很开心,习以为常.直到有一天,其中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挣脱了绳索,他生平第一次扭转头,刺眼的火光让他很痛苦,仍然以为这些影像是真实的事物.当他终于来到洞口,看事物本身,之后仰望天空,“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他的真相了”.“庆幸自己的这一变迁,而替伙伴们遗憾”,如此一个过程正是人受教育的一个过程,也是灵魂的第一次转向,是人的灵魂上升的过程,是人习得哲学生活的过程,这个看到外面世界的人就是哲学家,因为他看到是一个全新的善的世界,即理念的世界.哲学生活无疑就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世界,去接近、观看理念世界的生活,是一种心灵的生活.哲学生活作为一种对理想事物的观看,就是要把天上的城邦见证于个体的内心,并让灵魂安居其中,由此而获得“真正的善”的生活过程.但是理念的世界即这种哲学生活让哲学家“乐不思蜀”,柏拉图说:“我们不让他们像现在允许他们做的那样”,“我们要强迫他们关心和护卫其他的公民”.由此接下来我们来论述一下哲学家灵魂的第二次转向.

二、哲学家与政治生活的冲突

哲学家并不想回到地下黑暗的洞穴,面对美好的理念世界,更重要的是,当他试图向那些固守洞穴的同伴解释他们原来所看到的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他反而会被同伴取笑,甚至可能会伤害他的性命,民众恰恰更习惯于现实的、习俗的、惯常的生活,更在意的是可见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对日常生活习惯的沉迷使他们牢牢地固守着自己的成见(意见).哲学家关注的真理不关注意见与民众关注意见不关注真理成了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怎样让哲学家下嫁到政治生活(民众生活),故此哲学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政治意见始终是纠结的.“那洞穴可以看着是现实的政治生活,而理念世界即是哲学的世界,由此可见,哲学与政治之间绝不是温情脉脉的情人,而是猜疑与嫉妒的矛盾关系.”


三、哲学家下嫁给政治生活的方式

此柏拉图说:“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哲学王“运用说服或强制,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和谐,使他们把各自能向集体提供的利益让大家分享.”既然有这中善的理念,怎样把这种理念世界的善传达给普通民众,如果民众不接受怎么样,难道用强制的方式让民众接受这种“伪善”吗在这里的强制”是什么意思昵如果哲学王的智慧不足以说服公民,只有强制了,理想国里仍然有军队,军队的职能之一乃维持国内秩序,公民如不能把自己的利益让大家分享而有反抗行为的话,就只好采取镇压、强迫的手段予以制服了.这是善吗所谓的“说服”又是什么意思运用哲学王的知识威胁利诱甚至欺骗,是不是“说服”这种说服“又如何反映哲学王在洞穴外的光明世界里认识的善”柏拉图循循善诱,“普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那么哲学家不愿意为民众谋利益这是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呢哲学王授权护卫,让他们强迫或镇压自由之公民是好事还是坏事认识善是好事情,要做到善(实践善)却不得不采取非善的手段.正是因为哲学与政治之间的猜疑与嫉恨,哲学家才不得不采取违背至善之理念的统治手段来达到统治之目的:全体城邦人的幸福.

四、哲学和政治关系解决的可能性

对于柏拉图“洞穴理论”的这样的一次深刻认识,两次灵魂的转向,这里面有几个基本问题是我们急切想知道答案.第一,为什么哲学家不愿意回到洞穴以拯救洞穴人第二,哲学家回到洞穴,它能够用善的方式来拯救洞穴人吗首先我们来看问题的第一个方面,认识真理的哲学家为何不愿意回到洞穴,内在的原因在于曾经的恐惧的意识没有消除.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在于,为了使自己对于善的认识趋于全面,不得不回到洞穴找到曾经的自我,这在哲学家的内心世界始终是个纠结,正如在理念生活与政治生活一样.回到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在柏拉图的解释中,对采取非正义的手段是支持的.这样即能达到正义城邦的目的.哲学与政治的矛盾,在柏拉图看来就需要哲学友谊来作为他们的调和剂,但这种调和剂还必须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故此只能是可能,而非解决.其二,柏拉图还特别重视法律的手段来维持联邦正义的正常秩序.但是法律必须是持有正义的人也即哲学家来制定,而非坏人.故此我们也得出,法律归根到底还是归复到哲学的身上.只能由优秀的哲学家(哲学王)来完成对联邦的统治.

在此我们看到柏拉图的对于哲学的生活方式(理性的生活)的重视,也即对至善的重视与追求,来去除心中的恐惧与肮脏,由此这些内容就带给政治哲学来思考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他们是否具有一致性,或者说是否具有可能性,来缓解这种紧张的关系.当然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同时这也给哲学带来新的发展的空间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