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概念性理解的两种进路其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74 浏览:16768

【摘 要 】对政治事物的哲学探究所结晶出的形形色色的政治哲学,其诸意义的解释可两分为否定派和肯定派,它们旨在诸如探究政治事物的本性的政治哲学与一般的政治思想、有关政治基本原则的科学或知识与有关政治基本原则的非科学或意见之间作出区分.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构成正当秩序的方式是否受理性探究正当化的影响.否定派可以说是对政治哲学可能性的质疑和否定.肯定派则是更深地服膺政治事物的本性或正当的政治秩序问题.并系于对政治不负责任的冷漠与不负责任的各种政治方案的批判.

【关 键 词 】政治哲学 政治知识 政治事物 否定派 肯定派

一般认为,有模有样的现代政治是由英国和美国奠定基础的,它的底色是以经验为导向的;法国和德国的现代政治,也许给予人们敬多于爱的印象,它并不涉及它所包含的概念与经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只涉及这些概念彼此之间的思辨或逻辑关系.然而,到底是什么构成了现代政治哲学概念的基础,依旧是不清楚的.按照列奥·施特劳斯对哲学史的解读,现代的政治哲学,既不懂政治是什么,也不懂政治哲学是什么.它所信以为真的政治律法,事实上所说的是信以为是的或约定为真的政治律法.因此同样也是宣称知道它不知道也不能知道的东西.施特劳斯用“宣传”来表达马基雅维利及其后继者的现代政治哲学的毛病,旨在彰显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在此,我们并非意欲附庸施特劳斯的观点.我们的观点是.要认识现代政治哲学的原则当然离不开历史.或者说,一个关于政治哲学的概念把握可以有两种视角,即历史或逻辑的视角.从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可以形成政治哲学的不同定义.

一、什么是政治哲学

什么是政治哲学?在现代,政治哲学形形色色,彼此有着根本差异.我们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概括为两派:即“不作正面回答”,我们把它叫做否定派;“正面回答”,我们把它叫为肯定派.否定派与肯定派仅仅类似于人为约定的定义.

否定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分析了政治哲学与政治理论的关系.否定派认为,应该区分两种政治哲学:一种是特殊的政治生活理念、纲领、主义;另一种是分析政治事物本性的哲学,或者直截了当说,就是哲学的分支.对于这后一种政治哲学来说,“如果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自然,就不可能理解人的自然”.这种政治哲学诉诸自然而然就是公正的东西.闭在很高层次上,就是智慧.

若说,智慧乃是完备或整全目的论的而非部分的知识,那谈智慧就太奢侈了.每个想要谈论智慧,或者想要让这样的谈话能够带来益处的哲人,自然都必须检测定一个前提,即他自己并不智慧,也就是要有意地表现出,他认为自己是不智慧的.苏格拉底的知识是关于无知的知识.“无知的知识不是知识,它是认识到真理和整全难以捉摸这一特性”.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有意表现出自己不智慧,那么有一个答案会首先跳出来,这个答案是政治哲学的.因为它认为,不表现自己很智慧,是更保险、也是更聪明的做法.例如,在某种弱者和强者的权力分配极不公平的环境中,弱者自认聪明很容易让强者火冒三丈,乃至丢掉身家性命.

与此完全一致的是,如果深入分析与政治的知识相关的概念,会发现前一种政治哲学实际上就是历史具体的政治学说、教义、理论、观念、方案、意见、信念、行为科学,等等,还有今日的所谓公共哲学.它是公众化和平均化的精神政治话语,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哲学.

因此,否定派把政治哲学中的一种等同于某某“主义”、“世界观”、“信仰”之类的东西,甚至把政治哲学等同于“公哲学”或“朝令夕改政策申论”.它的特点是把智慧打折当做概念,或者把智慧当做智术.一句话,把智慧当做许许多多的“主义”、“世界观”、“信仰”之类的东西.阿尔都塞把它们定义为主体的话语.它们是区别于没有主体的话语即关于科学的话语.因而,否定派说,政治哲学是不可能的.对于否定派来说,事实上,现代人虽然“主义”、“世界观”、“信仰”样样齐备,却弄得自己不知道是非对错、正义非正义,以至现代人不得不承认,只有神才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否定派来说,今天我们的社会容忍多种多样的世界观,却既要强化一种特定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要强调与时俱进.这等于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永恒真理,却又承认永恒真理也会变老,也会死.

从否定派的角度看,政治哲学说到底被当做一个梦或不可理喻的东西.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都是孤独的梦想者.梦可以做得很美好,但不管怎么样终究还是个梦.否定派的这种比附旨在告诉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顶“帽子”,一张会变脸的“面具”.在政治和哲学理论的教学中,应该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政治理论,以及区分提高政治素质与培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不同.

第二,分析了政治知识与政治意见.否定派认为.关于政治事物的本性有“知识”和“意见”的区别.在古典世界中,关于政治事物的本性的“知识”都有“意见”成分.或者说,古典的政治哲人会有意使自己的观点适合同时代人的普遍可接受的“意见”(譬如,法律);但是现代世界由于受事实与价值之分的诱导,认为所有名副其实的知识仅限于科学知识,“意见”纵然具有现实性,也不再是知识.因为“意见”会随时代而改变,易受情感左右.例如,我们常常说马克思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它宣扬对无产阶级的爱,对资产阶级的恨.这是一个“事实”描述,也有某种“价值偏爱”.否定派对此的主要异议大概在于,爱恨乃是一种神秘的人类弱点.如果马克思哲学是严格科学的话,它就不能特别偏爱无产阶级.否则,会影响自己科学的声誉.至少在讲坛上,马克思哲学就可能会被人为地杜撰“事实”,也可能易于制造各种各样的政治神话.

对否定派而言,激进社会主义就有一种政治神学——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政治教诲.更不用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理论.韦伯的“去魅”(去“领袖魅力”)的思想曾被视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想改正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首先不要搞个人崇拜、不要只看重领导人会表示什么样想法行事,而是必须尊重社会所依赖的民间智慧(意见)——意见尽管不可靠,却是人类社会的命运;不要天天不断的你唱我和的大吹大擂,说现在开始了一个新时代.至少,按照否定派的观点来看,如果说马克思哲学能够在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科学的” (或更准确地说,一种经过系统研究而获得并被表述为一般规律的知识系统),那么它的本质必当是批判方法的思想.反过来说,一种自由的思想方法以充分理解的批判方法为前提.

第三,关于政治哲学与意识形态关系.众所周知,意识形态是个带有轻蔑意味的字眼.从这个角度看,否定派似乎是受“科学性的惬意梦想支配”的人.他们认为,凡是关于政治事物本性的“知识”都与意识形态煽动的目的挂钩.证据有三点.一是无论各种各样的政治哲学怎么样地千差万别,但它们总是相互攻讦.因为,它们都是意见,以某种方式隐含评价原则,它们都有某一帮派或政党的标签.自由主义之政治哲学中出现的现实表明,政治生活中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思潮和倾向相互并立地起着作用.譬如把自由、平等分成不同的党派.在法国,左派强调平等,强调自南;在英国,工党突出平等,保守党鼓吹自由;在美国,党侧重平等,共和党则坚持自由.政治哲学被萎落为政治的党派斗争,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是萎落到经济利益斗争的这个层面上,并且因此变成真正特殊的意见:排除一种意见,植入另一种意见.二是在政治哲学讲坛上,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发出声音,众声喧哗.否定派感觉到每一种声音都是关于“什么是正确”的教条:比如说,上到“政治哲学”告诉你应当如何;下到政府简单地通过法令颁布谕令乃至居委会老太太黑板报的宣传张贴.否定派把这类东西当做神志不清的东西.因为它们背后都有党派立场.三是否定派或许因为把跟政治事物的本性毫无关系的事情扯在一起.因此,他们可以方便地宣告没有政治真理可以寻求.对于政治哲学的讲坛来说,这意味着,老师们应该去讨论学校如何跟学生签订协议,学生学校可以免责,而不要去讨论“人应该如何美好生活”之类的问题.应该告诉学生去拒绝使用政治意见,不能赋予“大词儿”过高的特权.

因此,如果按照否定派的原则,那么,政治哲学差不多就是政治意识形态建构.它是社会工程建筑的蓝图,由不同个性的社会建筑师设计.否定派告诉我们应该从意识形态的相互攻讦中抽身出来.揭露一切政治信仰,彻底还其本来面目.在否定派的心目中,我们过去时代的许多信仰,说白了,就是对人民进行“洗脑”加“愚弄”.当把照亮人民黑暗的“火把”当成“太阳”,看似明白,本质上却分不清那照亮人民黑夜的是“火把”还是“太阳”.所谓的“科学理论”,也绝不仅仅是客观的命题.而是种种打造“主义”的高帽.否定派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政治哲学真的已经声誉扫地了.

从我们的角度看,否定派说出了什么东西不是政治哲学,但它没有说出什么“正确的东西”是政治哲学;它只是证伪,而不是证实.这种对政治哲学的否定,当然会造成一定现实的和理论的混乱.

现在谈肯定派的回答.它是什么呢?这一问题我们作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关于说“不”与说“是”的区分.哲学家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只能说“不”,而从不说“是”.事情真能这样吗?这是一个值得检验的问题.我们只是提出一点:没有任何科学能够单单在说“不”的范同内;它也必须通过说“是”来证成.也就是说,检测如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是”政治哲学这样的概念,那么我们同样也没有什么“不是”政治哲学这样的概念.这说明,对政治哲学说“不”,实质上暗示一种“是”.说“不”是批判,是划清界限并澄清前提.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什么是政治哲学.对政治哲学概念的证成是不可能的.

第二,我们应如何看待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定义.施特劳斯把政治哲学的实质内容首先看做是认识政治事物的本性,也在于认识公正的或好的政治制度.在他看来,当我们思考“好公民”、“好人”这些词的含义时,好的社会政治制度概念的实践意义就得到最为清楚的展现:“做好公民的含义完全取决于政治体制”,但“好人的含义时时处处都相同.好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等同于好公民——最好的政体中”.若要辨识施特劳斯的好人观念,其理智能力不能限于某一传统或随时随地变化的标准.我们公认施特劳斯是政治哲学家.其原因也在于,他可以算是进行政治哲学证成的肯定派.可是,奇怪的是,在施特劳斯的著述中,我们并不能够满意地找到关于什么是政治哲学的定义.

在施特劳斯的回答中,大家引用得最多的是他在耶路撒冷的关于“什么是政治哲学”的讲演稿.在那里.他讲政治哲学的主题就是讲“两个城市”的事情:即“正义之城和忠信之城”.同据施特劳斯的这一同答,政治哲学的主题算是讲正义和信仰.但是,施特劳斯的著述主要讲的是古典政治哲学家在哲学上的正确.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自然法的真正创立者,哲学上是正确的.至于无论是斯多葛学派、中世纪的自然法,还是启蒙时代的自然权利学说,哲学上是不正确的.更不用说,后来,罗尔斯的《正义论》,都不能被看做哲学上是正确的.有人可能心里不服气,他也许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难道不是正确的政治哲学吗?不是有人说,研究政治哲学不能绕过罗尔斯吗?施特劳斯太狂妄了.

那么,我们猜断,施特劳斯自己又会怎么对待这个批评呢?他自己认为,他对关于什么是政治哲学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是临时的.而我们这些外行只能自己想办法用比较自由的方式来回答.这里,对于施特劳斯关于政治哲学的解释,我们甚至无法试着做出总结.有两点给笔者的印象最为深刻.一是他做学问其实很“低调”.施特劳斯不搞作为普遍的政治哲学定义,这是因为从以上任何一种视角单独做出的定义都必然是不尽人意的.而且施特劳斯很少以自己的名义说话.他通过悉心阅读经典著作,竭力摆脱学术霸权的姿态.他在自己的著作里更多的是把自己装扮成政治哲学史家.所以,我们认为,关于什么是政治哲学的定义也可以从政治哲学史中去理解,特别是可以从政治哲学的实践的历史中去理解.二是施特劳斯力图重新勘定政治哲学的地盘.哲学本质上是政治哲学,这是施特劳斯最引人注目的论断.或者根据施特劳斯的理解,现代政治哲学本质在于它瓦解它自身的任何基础,因为任何被称为“基础”的,立刻被认为是传统的一部分,于是受到批判,继而被解构.这当然是政治不正确.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这个论断与以下论断呼应: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我们可以补充说,我们也不能从中国社会某一阶段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际认可中推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政治之间有一种先天和谐.所以,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只有对一些貌似政治正确的东西加以哲学拷问,我们才能将社会主义理想和希望建立在稳固的根基之上. 二、政治哲学的启发价值

今天人们把哲学本质上当做政治哲学来看待,根据是很深刻的.这个根据就是我们的世界首先就是一个坏的世界、异化的世界或献身于“集体自私的”(社会)世界.大多数政治哲学家对人性都有尖刻的讥讽.他们讲政治哲学,亦即讲人的动物变形的故事.我们须认清这个事实.然后才能想想你为什么觉得大多数人还是好人,他们有自己的信念,他们相信正义的重要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四点分析.

第一,分析政治哲学与生活的切关性.先做一个检测设,每一个人当然都想过上美好的生活.但何谓美好生活是政治哲学的追问.今天我们讲中国梦,实际上是讲中国人的美好生活追求.讲中国人的美好生活追求,也要讲中国的政治哲学建构.因为其最终目标起码也是对最好的政治体制的建构.但有人说,古人讲理想!所以,古代的雅典和中国,政治哲学就已经萌生了.可现代人讲现实.政治哲学不再可能.我们可以广义地称这种观点为“唯物论”.政治哲学是跟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东西.你不能不追求美好生活.这是所谓本真的.这之所以是本真的,是因为人人都愿望真的美好生活,尽管他实际愿望的也许是看似美好的生活.这一原则从反面也许能得到更好的表达:追求美好生活不可以逃避政治哲学的要求,就像“好公民”不能逃避纳税的要求一样.就连在某一个场合(关系),如菲佣和主人,士兵和将官、小孩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都可以确信那里面包含着政治(哲学)问题.

第二,政治哲学为什么不再作为第一哲学.我们能够按照如下论证来表述这一点:现代人很现实.一心只想有套花园洋房,有份薪酬不菲的工作,还要有能力让孩子受洋教育,此外,扪心自问,还有什么更高的理想吗?没有!罗尔斯这样的道德哲学家在讨论碰到价值冲突怎么办时,居然是援用“到哪里度检测”这样显得挺“平俗的”例子!还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科恩对正义的强调,也是举旅行团体如何能够实现公平这样的例子.想想看,这就是如今一个叫做政治哲学家的最高智慧.如果罗尔斯、科恩觉得自己在政治哲学研究中的“成果”就是“度检测”或“旅行”,那么这等同于他们摆脱哲学的解释而将正义缩水成公平.他们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呢?让我们看看古人在探讨什么,就知道观点看法随着时代变迁变化得有多大.换句话讲,现代人为什么不讲讲“为正义而正义”.不讲讲政治生活的目标即德性,不讲讲“唯有人有自尊心,会尊重自己因为会自我鄙夷”呢?这实际上问为什么现代人不再定位于一个社会可能选择的最高而非实际的目标谈论社会生活?这等于问现代政治哲学当能够让公众愉悦时就是可称许的吗?谁只要抓住公众状态的政治或社会理论思考的平均状态就可以配称学术大师吗?实际上,罗尔斯、科恩等人调低所有社会实际追求的(理想)目标无法就此止步.但我们更强烈感到的不是他们的著作寻求、甚至“勾引”公众的特点而是他们所解释的现实.用马克思的话指证这种现实就是.“庸人希求的生存和繁殖(歌德说,谁也超不出这些),也是动物所希求的”.然后用尼采的一句话作补充说明:“从现在起再也建立不了的东西是一个按照前人理解的社会.我们缺乏所有建立这个社会的东西,首先是缺乏材料,我们大家都不再是建立这个社会的材料.这是时间造成的事实”.

第三,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东西”的概念的变迁.观点看法随着时代变迁变化得有多大,我们已经可见一斑.再举个小例子,在一本很古老的精神病学教科书上,谈到“什么是公正”这个问题,和“别人受到惩罚”这个回答是被作为低能症的病态来描述的,而在今天,它却成为法律观点的基础.可见,在今天,更重要的是,把“重要的东西”的物质性概念置于诸如思想的忠诚、坚贞可靠、纯洁以及类似于对荣誉的武士道式崇拜的非物质性的东西之前了,相当于“笑贫不笑娟”,即我们对待“贫”与“娟”的道德评价发生了逆转.从这一观点出发,现代政治哲学经常把利益与理想对立起来.对前者的重视可以解释对后者及其处理方式的轻慢.普莱斯纳曾经告诉过经过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人.德国要成为欧洲的一个“正常”国家,就要降低理想目标,以便不会为保存社会被迫犯下并非必要的兽行.让利益政治取写作技巧想政治,这是普莱斯纳自己的观点,大概也反映了所有现代政治哲学的观点.所以,有人担心,现代人面对道德和政治的选择已经无据可循,利益便成了关键所在.换句话说,现代人按照利益而非按照理想或原则做事情,这是现代性特点.批评界津津乐道于那些罗尔斯始乱终弃的形而上学的理念,事实上,罗尔斯自己也承认他搞的不再是哲学,而是政治.谈什么重叠共识、宽容,罗尔斯自认为这是现代政治哲学所应当抓住的基本品性,至于那种政治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就免谈了.我们也可以说他不再从种种根本且永恒的问题角度来看人或社会.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世界上,重要的东西的确很多.除了利益,还有安全,等等.譬如食品安全也与每一个人都有关,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好生活似乎也很重要,但是哲学家为什么却从来没有公开谈论过食品安全的哲学.每个人都知道,对食品安全的追求并不等同于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如果今天食品安全构成的问题,比如说,黑心的商贩贩卖检测羊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野蛮事实会形成大的社会危机,那么,解决这些危机总应当有一套办法,或者是自由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换句话说,关键是政治哲学怎么为这些理论撑腰打气.只是在这一意义上,食品安全问题理所当然地就是政治哲学问题.因为这种危机隐藏于人性信念的危机,也就是政治哲学危机.

第四,社会正义问题至关重要.正如前面表明的,正义问题乃是政治哲学的主题.简单地说,正义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但通过宣道和劝告性言辞,并得不到正义.持各种论点的哲学家都指出一个事实,即市民社会中的他人却往往忽略我们的利益.只重视他们自己的利益.从许多地下工厂制造的食品,制造者本人从来不吃,就是一种反证.因此,正义的问题也是我们如何在不贪图自己的利益条件下按照应该得到的给予他人.不消说,这首先关乎可能性及其范围.

这里,我们必须处理一种流行的误解,它容易让社会主义正义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变得含混不清.让我们援用科恩对社会主义正义问题的批判.他以与朋友旅行为例,说明社会主义正义原则在多大范同内可能实现.大家知道,人们去旅行当然有很多目的.其本真的意愿是为了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跟朋友一起旅行比较容易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因为那样的旅行过程潜在和显在地实现着几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平等正义原则.一个是共享互惠原则,一个是互信合作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是确保旅行美好的条件.此处我们详细地来例举一种看来不算离题的情景.例如,在旅行途中,张三用了两个小时辛苦地发现了一颗枣树.他向大家宣布了.其他旅友高兴地大喊:我们已经饿了三天了.现在,终于不用挨饿了.这个时候,张三可能会说,你们当然可以共同享用这颗枣树,但这是要么减轻我背的行李,要么在早餐给我更多的香肠为条件的.当张i这样说的时候,大家会怎么想?有两种可能性:大家欣然接受,因为,大家都是好朋友;也有可能,有人会很真诚地批评张三把那颗枣树的一种所有权归为自己的做法.但是,这两种情况都表明,团体旅行的同伴之间容易形成社会主义式的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的准政治治理结构;我们据此可以进一步设想,在一个由朋友组成的规模不大的旅行团体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甚至会赞同“各取所需,按需分配”的基本原则. 不过,科恩提出,这样的原则在人数倍增,例如在一个城市人群、甚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是否能够实现的问题.我们发现,针对科恩的问题,有两种回答:即肯定和否定的回答.例如,处于19世纪的马克思肯定地认为,能够实现,只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一起来搞社会主义;但是,还有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马克思在当时从不曾为这一目标制订特定的战略和战术以确保自己的教诲在死后获得成功.当时的社会主义者肯定社会主义,实际上也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知道社会主义必然到来,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当时的社会状况很不公正,是“剥削”,是“压迫”,而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是正义的要求.他们提及社会主义的设定,既是一种宣传,又是一项要求.所以,要认识马克思的巨大成功,人们有必要清楚地把握社会主义奠基其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违背这一原则,社会主义就实现不了.还要补充一点.有人认为.奥巴马推进美国的全民医保是搞社会主义,这完全错了.奥巴马的主张是救助于自由主义之一种,正如科恩的社会主义观念也并不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社会主义一样.

当然,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其他制度可供选择,连号称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批判也仅仅是希望改进它.科恩就此做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原则虽然很吸引人.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更不要说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科恩的基本理由有三点.一是人性恶或自私.在现代社会,存在市场竞争,那种像小时候对待邻居、朋友、兄弟那样的美好光景不可能作为可欲的社会秩序来实现.贫乏的社会技术也是实现共同互惠合作的障碍.科恩认为,今天为什么有很多社会主义者向右转,支持市场社会主义原因也在这里.西方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启蒙,是如何易于给“人天生自私,天生就只有自私,从而坏,但他们能够变得有社会性、有公共精神或者说变好”的政治哲学教诲以尊重的氛围.二是现实困境.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政治哲学预言,而且是一个希望.经马克思列宁主义解释,尽管社会主义成为现代政治思想有力的趋势之一,从而社会主义的正义要求要比迄此所设想的迫切得多.但正如科恩所理解的那样,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在国家政治经济的层面上去实现它.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始,社会主义走过一半的历史旅程,今天似乎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甚至有给人迷失了正确的路径的表象.三是这个世界并“不好”,至少不是“基本上好”,但却很真实.科恩在陈述“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的理由时,在学、形而上学中,确立起“真实”和“虚检测”的区分.科恩观察到,迄今为止的每一种市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也都是掠夺性的.要超越这种掠夺的努力也是失败的.但他又认为,我们不能让反动的力量增加勇气,我们因此也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理想.从而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只能依照道德的意义加以理解.

不过,科恩“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的理由也面临严重的理论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教诲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从类似“弗雷格式的心理状态”之特质——一种相信社会主义却不管社会主义是否为真的“信念”——加以显示的.有一个人使科恩的理解方案更为激进,这个人就是海德格尔.人们很快就想到早于科恩的海德格尔对非本真历史意识的批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自称是一部现象学著作:它讨论事物如何对我们显现,而不关注它们本身可能被想象为怎样.在我们看来,如果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对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失去信心,那么非谈海德格尔的例子不可,亦即谈那滥熟的《存在与时间》和他的关于尼采的讲座.在20世纪欧洲大陆的许多哲学运动中,面对道德和政治选择的无据可循,“为决定而决定”、“为行动而行动”成了时代潮流.自从海德格尔哲学流行以来.时人渐渐熟悉了一些新的哲学词汇,诸如“烦心”、“怕”、“畏”、“无聊”、“向死存在”、“被抛态性”、“投身”.海德格尔用这些词汇说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他试图从生存本身来确定方位,从而促使他在理解政治事物的方向上发生生存存在论的变革.具体地说,一方面,对海德格尔来说,这些词汇说明了过去那种把严肃对待正义、神志清楚当做道德和政治选择的优秀品质,其实是建立在有限性的深渊之上的.1933年5月,时任校长的海德格尔在弗莱堡讲座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道德政治可以没有坚实的思想根基,那么科学会变成什么模样?想必,当一所著名的大学校长跟在场的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这肯定不单单是把他的听众搞得神志不清了.甚至在世界上的任一所大学里,它都可能使人不知所措;因为那时正逢法西斯主义风头正劲的时候.另一方面,对海德格尔来说,这些词汇的出现意味着哲学的终结.所以,当海德格尔拒斥以道德方式阅读他的著作,就增加他被人指认为默许自己成为政治工具的可能性.


然而,海德格尔思想的真理性至今尚未完全能够把握.今天这个时代,非常多的可能性都被浇铸进科学技术的模子里,包括技术要怎么写作的对象——人——也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个计算思维和科学技术当道的世界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这是西方存在论没落的一个关键标志.作为结果,技术成了人类的主人.所以尼采说得对:由于科学揭示奥秘,生活的乐趣将大大削弱.随之,风气盛行.如果说人类还会有最后一点乐趣的话,不过就像今天年轻人投身于“中国好声音”或“周五晚上足球赛”之类的实实在在的舒适和务实平淡的享乐主义的关注.现代人已经不管活下去与活得好的区别.但我们又没有办法去回应技术的本质.而海德格尔不相信,在一个现代世界里政治哲学是根本.因为,政治哲学不能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打包票.在他看来,我们每天都是以公认的观点与别人闲聊,认识也不过鹦鹉学舌般地复述,很少考虑说的“是”什么,很少考虑自己特有的存在.偶尔焦虑感袭上心头,问自己为何活着,也只是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原因与道理,如此这般活着,只因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生活、社会和思想没有什么根基.因此,这也形成重新考虑理论与实践、哲学与政治之间永恒问题的机会.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他自己的哲学所能够做的只是,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人性生存的复杂性.认识到人是有限的存在者,从时间经验,首先是从具体个别人生存的历史经验的境域来解释存在论.困扰人的最大问题不是信念的缺乏,而是没有办法解决什么必定是真的问题;海德格尔自己的生存分析论将谜一般的人置于谜一般的世界中间;这表明,海德格尔对建立一个具有理智可靠的责任感的政治哲学很绝望,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知道那个哲学的出发点,即存在.结果,不可能再建立各种清楚的实质性原则,人们被迫从被称为历史的东西中借用各种实质性原则.但海德格尔似乎又认为,若我们干脆绝望,那就做了件最愚蠢的事情.因为唯有一个上帝才能拯救这个世界.绝望中还有希望.但需要在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平台上来表达这种希望.也就是需要一种新的实践立场,即果敢决断.放弃把支撑思想大厦的脚手架的所有支柱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事实上,这副脚手架的所有支柱一直在不断地迁移.正如施米特对欧洲精神晚近四个世纪观念嬗变的概括那样,从神学领域发展到形而上学领域,义发展到道德领域,最终而至于经济领域.进而,以前属于政治哲学的很大部分现在都被下放到经济学等科学的名下,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正成为我们时代最首选的解决方案.

我们看到,当今由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在某些重要方面造成了道德和政治的真空.如果正义的最终标准变成与善恶观念无关,也就是忽视普通百姓崇奉的每种制度习俗,那么这也就把我们领入了更深的困境.今天政治哲学复兴,至少表明这一点:如果人要认识自己,就必须了解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