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松涉小传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01 浏览:16609

广松涉(HIROMATUWATARU,1933~1994年),日本大学名誉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

1933年8月11日广松涉出生在日本山口县,从小酷爱自然科学,立志长大当天文学家;小学五年级时通过阅读恒藤恭著《人类的所作所为》,开始关心人类史,并且广泛阅读启蒙性科普书籍,对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和宇宙观充满兴趣,从而志愿成为物理学家.小学六年级时阅读卡尔皮尔逊著《科学概论》,对马赫产生强烈印象,这一时期,又全部通读了改造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47年广松涉中学二年级,在《学舍钟》创刊号上发表首篇研究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论述核爆炸问题,阐述社会科学、历史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优势地位.1948年,对杰博林及其他哲学家"作为批判素材所引用的马赫主义者们的论说,细心地收集",写成"马赫主义笔记".1949年,作为"二十岁以上"党员资格的例外,加入日本.1951年,强烈意识到从近代直至现代的自然观转换,以"关系逻辑学"为主题,完成14册大学笔记"逻辑学笔记".1952年和1953年,两次应试大学理科类,都未合格,之后,通过与黑格尔的"格斗"和重读"马赫主义笔记",决定将自己志向从物理学向哲学转移.1954年,考入大学文科类,1957年,进入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将毕业论文题目由入学时所预定的黑格尔变更为马赫,作为前提作业,专心致力于现象学和新康德派研究.1958年,精心致力于康德、黑格尔、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奠定了毕业论文的基本内容.1959年3月,从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毕业,在毕业论文《关于论识论的主观性》一点论考中,就已构成了共同主观性论、四肢结构论等广松哲学的基本框架.4月,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哲学专门课程入学,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觉编集上的问题.1960年春天,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阿多拉茨基版和梁赞诺夫版,写成"自己用版".1961年,重新修改后提交硕士论文,题为"康德的‘先验的演绎论‘".1968年,出版第一部论文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并致力于《情况》杂志的创刊.1969年9月20日,出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创立史的研究区别,从解释性的视角,突出超越近代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点,提示继承性发展的方法和途径.1972年,在"人类存在的共同性存立结构"(《情况》4月刊)中,首次公开《存在与意义》全三卷的构想.10月15日,出版首部哲学论文集《世界的共同主观性存在结构》,第一次将共同主观性论、四肢结构论等独特性"广松哲学"汇集一书,受到读者欢迎.1974年6月28日,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新编版(原德文和日译文两个分册),被称作"广松版",对以往诸种版本的研究成果,如梁赞诺夫版、阿多拉茨基版、德文新版巴卡图利亚版、新MEGA试行版等,进行批判性吸取,以绵密的原文评论和崭新的编集方式(通过印刷体,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笔迹区别、删除和增补等修改过程,得以一目了然,这种排版体例及其使用左右对开的崭新的原文排列)一举领先于国际性水准.同时,对无视文献学事实的"解释争论"打上了终止符,提供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复原和展开的最好教材.此外,本书的装帧设计也获得奖项.1975年5月20日,出版了《事的世界观的前哨》,在以认识论为中心的《世界共同主观性存在结构》之后,以建立在"关系的初始性"上的存在论为轴心,扩展"广松哲学".1976年,从夏季到秋季期间,怀疑患有肺癌,住院两个月,不断吐血,本人已觉悟到死期.1981年3月底,完成《存在与意义》第一卷初稿,1982年4月,就任大学文化学院科学史、科学哲学教授,10月28日,读者长期翘首以待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意义》第一卷"认识世界的存在结构"问世,以该书作为论述认识论关系的一个段落之后,又致力于有关《存在与意义》第二卷"实践世界的存在结构"的实践哲学领域的论著.1983年(五十岁)8月,因患胆结石住院,12月29日,出版以物象化论为主题的第一个单行本《物象化论的构图》,排除围绕物象化论的误解,同时,进一步展示独特的"扩张"性构想.1991年底,颈部手术,被告知患有肺癌.1992年,反复住院治疗,坚持与癌症和抗癌剂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双重抗争,以"镂骨之念",开始执笔写作《存在与意义》第二卷.1993年(六十岁)12月29日,将主要著作《存在与意义》第二卷"实践世界的存在结构"暂且出版(其中第三篇准备以续卷形式出版).这样,从已经出版的诸多论著和第二卷(续卷)的"预定目录"中,读者能够了解广松实践哲学的整体性构想之广袤.1994年从大学退职休息.4月,在病床向夫人进行《马克思的根本意想是什么》"前言"的口述,是为广松绝笔.5月22日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

"纵观人类文化史,此时,我们正伫立在自十七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主导开创的所谓近代文化的终没和取而代之的崭新文化史阶段开创的交会时期"(《新哲学入门》).这句广松涉的论断,简明地表述着已经蕴藏在他未完成的毕生之作《存在与意义》中"广松哲学"的根本意想.

广松涉不仅通过缜密的文献研究等手法,将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为首的欧洲近代哲学,化为自己的思想资源,而且,将自然史和生命史的全过程作为他的哲学对象,并基于这个壮丽宏大的理想意念进行独立思索.广松涉的人生轨迹,充分显示了他超越现实中历史性、社会性条件的制约,为了揭示全新的世界观这一场文化革命而进行的奋斗.

如果用几句话概括什么是"广松哲学",恐难尽全面,大学名誉教授大森藏说:"除去一部分狂热的广松崇拜者以外,广松涉的名字一般鲜为人知.但是,有许多人都同意这一点,广松是西田几多郎之后,恐怕还要超越西田的日本哲学家."

显然,"广松哲学"不仅体现在他以《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的前哨》、《物象化论的构图》、《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注释版)》为代表的八十余部丰富著作中,而且体现在他以"共同主观性"、"四肢结构"、"物象化"、"关系的初始性"以及"事的世界观"等独特概念对"主观-客观"基础图式的扬弃中,还体现在他年青时代就开始执着追求并亲身投入的日本共产主义事业的长期实践活动上,更体现在他日积月累独的立思考、大胆创新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