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传统色彩中的黑白情结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635 浏览:58456

中国人钟爱黑白色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翻开中国人文史,以黑白为主调的事物随处可见.已有八千年历史的彩陶装饰中,半坡型的“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型的“花瓣纹”等多为黑色绘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黑陶以其通体黑色的特点成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主要标志,源于隋、盛于唐的磁州窑陶瓷则以刻瓷釉和手绘铁锈釉的黑白纹样装饰造型,在陶瓷史上形成独特风格,至今不衰,代表我国南方建筑风格的苏州民居、园林,安徽黟县西递村、宏村、南屏等民居给人最深的印象是黑顶、白墙,天地间十分醒目和谐,北方民居中的黑色门、窗与白色窗纸、室内白墙的强烈对比同样渗透出崇尚黑白的审美踪迹,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其服装多为黑白二色,头顶扎白色毛巾,与东方人所特有的黑发、黑眼谐调至极,是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之一,人生礼仪中的丧葬仪式以黑白为绝对主色,成为中国人寄托哀思的重要表现形式,代表中国本源哲学思想的道教,其道观被装饰成黑白为主的色调,并将黑白绘成的“太极八卦图”作为该教的象征符号,以图形化语言传达深刻的哲学含义,中国围棋只有黑白两子构成,方寸间斗智斗勇,攻守转换,变化无穷,展示出中国人的独特智慧,书法和国画艺术则将黑白发挥到极致,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由此可见,中国人崇尚黑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事实上,独特的审美意识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远古时期,凡人类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人们崇拜甚至膜拜的对象,大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小到花草鱼虫.在众多的崇拜对象中,日、月被赋予了特别色彩.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生生死死,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一切事物,都是日月更替变化造成的,像人类的交媾繁衍一样,日月交合产生天地万物,日月被视为万物之根源,称作太极.其文字符号为“易”.所谓“易”,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图”就是描绘这一现象的图形.“阴阳两仪合成一,为一道,即易之根本在于一,一又分为二,二便是阴阳”.当我们把日月的象形文字和太极图联系起来观察分析时,象形字交合的结构,正是太极图的结构形式,强烈的黑白对比就是日出月落、昼夜更迭的形象表现.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观念的产生,也许正是观日、月运行带来的昼夜、寒暑变化给人造成的强烈印象的结果.因此,在简单的黑白中蕴含的是对生命观、宇宙观的认识,即以阴阳之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本质规律.
中国人有其特有的色彩观:在中国人看来,“五色令人目盲”,同时认为艳丽烂漫的色彩,无足以表现道,它只能是献媚于视觉,而仅仅从视觉角度把握宇宙的精神是有害的,它将妨碍艺术对美之真谛的把握和表现.齐白石在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寥寥数笔表现的几个墨色蝌蚪,就曾令老舍先生赞叹道:“等细观此画,仿佛听到源头的蛙声与山涧的水声合成大自然的交响曲.这真是无蛙而闻其声,含蓄而又幽默,无奇才者无此奇思.”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过程中重意境、重情感、重神情、轻色彩的审美个性.色彩乃至形象在中国艺术中是用于表达思想情感的符号.人们也只有超越了色彩这个层面,审美感知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黑白代表了特殊的色彩存在意义,而“令人目盲”的五彩自然被淡化了.这种重黑白、不贵五色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色彩的审美观念,虽然从古至今没有关于色彩的系统的科学理论阐释,但人们却悟到了其中的“玄机”.
基于上述色彩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色彩观表面上的“无”正是对“有”的表现.按照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哲学观点理解,色之极自然是无彩的黑白.而黑白之“道”不仅包含着五彩,还包含着世界万物.所以,中国人尚黑白,“不贵五彩”的色彩观念并不是简单的不要颜色,它所追求的正是“无”的最高境界,凸显了中国特有的传统色彩中的黑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