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中国的学术思潮和文艺思潮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52 浏览:20900

内容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艺思潮和学术思潮,诸如重读经典作品热、外国哲学译著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萨特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热等等.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我们应继续发扬光大.

关 键 词 改革开放 学术思潮 文艺思潮 发扬光大

作者 孙琴安,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200020)

我曾参加《中国社会科学一百年》的研究项目,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我就发现,中国20世纪社会科学所呈现的态势,恰恰是“两头热”.所谓“两头热”,就是在世纪之初和世纪之末比较热,20世纪中叶,先是因抗日战争、国共内战,随后是“舆论一律”和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整个社会科学比较沉寂.20世纪之初的思想活跃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20世纪之末的思想活跃,主要是有赖于改革开放.作为亲历者,我很想谈谈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中国大陆曾涌现过的一些学术思潮和文艺思潮.


令人震惊的“文化饥渴”

“文化饥渴”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也许不可思议.但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确看到过这种饥渴.除了生理上的需求和饥渴以外,人还有文化上的需求和饥渴,这无疑是人与一切动物的本质差异之一.

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许多人文经典和社科名著,都被视为“封、资、修”的毒草而遭禁毁,在公开的社会场景面前已荡然无存,许多青年人只得在私底下以一种犯罪心理偷偷阅读,有的甚至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地下悄悄流传.

然而,就从1978年开始,一批尘封已久或被禁毁消失的世界文学名著,如法国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莫泊桑、左拉的小说,英国狄更斯、哈代、夏绿蒂勃朗特的小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小说,美国德莱赛、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的小说纷纷出笼.与此同时,歌德、海涅、雪莱、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惠特曼等人的诗集也重新与读者见面,大受读者欢迎.那真是一种热烈而又令人震惊的场面.别的不敢说,即以上海为例,在1979年前后,只要你路过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那些最热闹的街衢,商店门前队伍排得最长的往往都是新华书店.一天早晨我偶尔路过静安寺新华书店,门还未开,长长的队伍已一直排列到上海少年宫后门的对面马路,足有好几百人.每个饥渴的脸上都流露出期盼.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书店里,更是学生们争购图书的中心场所.学生们一下课,便往书亭跑,书亭里一到新书,无论是中外文学名著,或是古今学术名著,都是学生们热购的对象,经常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围得水泻不通,无数只手一起伸向营业员等

而每当夜幕降临,大学里的图书馆和每个自修教室里便都坐满了自修读书的学生.场地不够用,有些大学干脆在篮球场上搭起了太阳灯,无数的学生就顶着酷热,在太阳灯下读书学习,直至深夜等

在1959年,我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年少的我亲眼看到过粮荒;在1979年,经历了十年浩劫,我又亲眼看到了书荒,看到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许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最初几年,人们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知识方面充实了自己,才激活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在学术领地和文艺思想方面产生了自己的见解.20世纪末叶中国大陆所涌现的一系列文艺思潮或学术思潮,都是缘此而发生的.

充满活力的

学术思潮和文艺思潮

一切学术思潮和文艺思潮都极具当代性.那时的人们往往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形成思潮.从1980年以后,在中国大陆上所涌现的每一次学术思潮或文艺思潮,几乎都具备这样的特点.

当时有关部门有个内部指示精神:在引进外国文艺的同时,要加强评论和引导.所以,当各种世界名著译成中文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一边引起了争论,一边也出现了许多评论.就在这种不同意见的争论和评论中,掀起了一股“鉴赏热”和“美学热”.

一时间,《名作欣赏》、《美学》等刊物都深受读者欢迎,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表现在鉴赏方面,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集》等一系列丛书,广西人民出版社的《朱自清作品欣赏》等丛书,另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等一系列鉴赏书籍纷纷推出;表现在美学方面,除了《简明美学辞典》、“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丛书”等一批美学书籍的出版以外,则是一批外国美学著作的翻译引进,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美学译文丛书”、“当代西方美学名著译文丛书”等.在后者丛书的封底,还特意标示:“探寻当代西方美学迷宫的奥秘,囊括当代西方美学流派的新潮,和你一起推起美学发展新潮!”而西方的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符号学等美学流派,也是在这时大量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一些西方近代的美学名著,如丹纳的《艺术哲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美学纲要》,以及《狄德罗论美文选》、《波德莱尔论美文选》等,也都竞相问世,颇受青睐.这股“鉴赏热”与“美学热”,几乎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贯穿了整个80年代.当时有人甚至说:80年代“是文学鉴赏的年代”.而在此浪潮中推波助澜,互为流动的,是“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和“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这些大型翻译丛书的问世.

美学是艺术哲学,介于文艺与哲学之间,在“鉴赏热”与“美学热”的影响下,也带动了哲学思潮和流派的引进,如“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系列哲学著作,都由此而产生.就在“鉴赏热”与“美学热”十分流行的时候,1985年又有“方法论年”之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一时都成为十分时髦的名词.扬州、长春、福建等地还相继召开了“文学方法论”的研讨会.这些会中常有分歧,一般年轻人多赞成、喜用新方法,中年人一般则持反对态度.但不管怎么说,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上,至少有了更多的方法和途径.

弗洛伊德与尼采的学说自产生后曾流行一时,在中国也曾产生过广泛影响,但自1949年以后遭批判而成禁书.在改革开放以后,弗洛伊德的学说和著作首先得以与读者见面,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弗洛伊德的一些译著悄悄问世,不久就引起关注,大受欢迎.于是,其他心理学家如霭理士、荣格、弗洛姆等人的学说和著作也紧随其后,有幸与读者见面.当“弗洛伊德热”在1985年至1986年达到时,有人就预测,明年(即1987年)将是“尼采年”.果然不出所料,在1987年及以后的几年中,尼采的汉译著作《偶像的黄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科学的快乐》、《权力意志》等书,在全国各大书店公开发行出售,受到不少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欢迎.

思想需要撞击,才会产生火花.这一波接一波的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或重新涌现,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的再次撞击,同时也是对中国贫瘠的思想现状的一种补充.因为中国自十年动乱,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诞口号下,除了马列主义,一切西方其他学说均被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鞭挞;即使对于中国的孔子和儒家学说,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全面批判.对大多数民众来说,除了《语录》以外,几乎已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在世界名著的重新翻印和大量引进,在“鉴赏热”、“美学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等接连不断的思潮中,才激活了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使中国原本固步自封、禁锢僵化的文化和学术,逐渐走向多元.

从思潮涌动到自身建设

正是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如文史界的“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大文学史”观念的形成,几乎都是随着每一次思潮的余波密集冲击之下汹涌而来的.从1990年到1995年,中国知识界曾一度有过对五四以来人文精神的追寻,这无疑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思潮密不可分.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自上而下地掀起了一股“文化热”,各种文化观念应运而生,从先进文化到大众文化,从西方文化到传统文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时间,《禅与中国文化》、《道与中国文化》、《士与中国文化》,以及新儒学、儒商文化、五缘文化等书纷纷问世,煞是热闹.在这股文化热潮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区域文化的提出.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各地都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各地政府也都争相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进行自身的文化建设,如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鲁文化、粤文化,闽南文化、蜀川文化诸多概念的提出,几乎也都涌现在这一时期.至今为止,区域文化的建设与研究,仍是当今中国文化的热点.

一个时代的思潮,总是一个时代思想潮流的集中反映.如果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每个历史时段的思潮及其内容,以及产生的原因略加分析,便可以看出中国近30年来所走过的思想历程和心路历程.反过来说,也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思想潮流,才是中国改革开放或所谓“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最好见证和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思潮及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转换,就不会有社会面貌的转换,也不可能有物质财富的大量涌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所产生的那些社会思潮或文艺思潮,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这接连不断形形色色的各种思潮,一方面活跃了中国的学术空气和文艺创作;但另一方面,也使相当一部分学者变得浮躁起来,急功近利.对于后一种情况,熊十力先生早就提醒过:“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1]一种思潮的崛起或来袭,总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也总会带来某些弊端,对于熊十力先生所提醒和指斥的追风逐臭现象,或学术界当前所存在的浮躁习气,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加以警惕,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思潮的勃兴,总是思想活跃的标志,总比思想僵化、死水一潭要好.无论是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或是近代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况且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文艺界或学术界出现各种思潮也属正常现象,而各种思潮的涌现、纷争和起伏,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所以,对于中国近30年来所涌现的各种思潮,我们还是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并应该继续保持这样的活跃局面和学术平台,从而确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成果,使中国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健康发展、大踏步地前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