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76 浏览:144217

引言

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他的哲学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相应地建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其后期的哲学研究在西方哲学史上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后期的著作《哲学研究》被誉为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标志性著作.“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是理解他后期哲学思想的关键所在.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建立以“逻辑原子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维特根斯坦采用逻辑分析方法,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的“图像论”,并且认为,语言的命题系统与世界事实的本体论系统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早期思想作出反思,彻底放弃了早期对理想语言意义的追求,并且从经验上观察语言之后才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这一理论注重“自然描述”,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因而成为他后期哲学思想的灵魂.“语言游戏论”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生活形式”、“遵守规则”、“家族相似性”等密切相关.

1.“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蓝皮书》里提出来的,德文原词Sparachspiel 远比中文译名“语言游戏”表达得更清楚.最初这一概念是指“孩子刚开始使用词语时的语言方式”――“语言的原始形式”.语言的原始形式是和人类其它活动编织在一起的,我们在场景中学会说话,在场景中理解语句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语句逐步脱离特定的场景,话语套着话语,一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词或一串词来解释.也就是说,语言和现实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而且不断生长变化.在这一观点的指引下,我们发现这一理论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几个概念之间紧密相关.

语言游戏存在于生活形式中,像一种普通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那样,语言游戏也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生活形式”在《哲学研究》中一共没出现几次,但却是该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正像无法在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找到关于“语言游戏”的明确定义那样,人们从中也无法觅得对于“生活形式”的明晰界定.但是,从这一概念的使用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形式”比较明确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维特根斯坦指出:“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学者们对“生活形式”作了如下定义:所谓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以特定地历史地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或局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活形式”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非常丰富的,它既可指整个人类社会思想行为的总体,又可指社区、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或局部.这些或大或小的生活形式,形式多样、千差万别,但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前提,互相交织缠绕在一起.此外,生活形式还具有其它特征:首先,一种生活形式就是一种实践,而且由一系列实践活动构成的;其次,由于任何实践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而,任何生活形式也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第三,对语言的理解的可能性是由人的生活形式来决定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着眼于人们使用语言的动态活动,十分强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考察语言的意义,它与将语言视为孤立静止的描述符号的传统观点格格不入.“语言游戏”乃是人们生活形式的各种表现,维特根斯坦写道:“人们很容易想象一种仅仅由战斗中的命令和报告组成的语言.――或者想象一种仅仅由问题和或否的答复表述所组成的语言.以及无数其他语言.――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①“在这里,‘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②

2.“语言游戏”与“家族相似”

语言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语言不仅仅描述事态,而且还包括命令、推测、检测定、编故事、讲故事、演戏、唱歌、猜谜等,这意味着,语言的图像论不能概括语言的各种各样的用法.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的本质主义的思想并不适用于语言,对于语言的本质问题,维特根斯坦希望人们“不要去想,而要去看,建议人们考虑那些我们称之为“游戏”的事情:“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等,找找是不是有什么全体所共同的东西,“试考虑下面这些我们称之为‘游戏’的事情吧.我指的是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等.对所有这一切,什么是共同的呢?――请不要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不会都被叫做‘游戏’――请你仔细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全体所共同的东西.因为,如果你观察它们,你将看不到什么全体所共同的东西,而只看到相似之处,看到亲缘关系,甚至一整套相似之处和亲缘关系.再说一遍,不要去想,―例如而是要去看!――看一看棋类游戏以及它们的五花八门的亲缘关系.再看一看纸牌游戏,你会发现,这里与第一组游戏有许多对应之处,但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丢失了,也有一些其他的特征却出现了.当我们接着看球类游戏时,许多共同的东西保留下来了,但也有许多消失了.”③

在语言的各种活动中不存在全体共同的东西,而只有相互重叠和交叉的相似关系,由于这种相似关系,人们仍然可以把这些活动统称之语言,维特根斯坦乐于使用“语言游戏”这个概念,因为它会使人联想到语言象游戏一样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尽管语言之全体没有共同的本质,但仍然如同在纺绳时把一些纤维上一样:绳之为绳并非在于有一根贯穿盛的全长的纤维,而是在于许多纤维互相重叠,语言也是这样.

3.语言游戏词语、操作的多样性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致力于论证一种统一的理想语言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主张语言的唯一功能是描述事态.维特根斯坦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是各种各样的,他们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相互交叉的,各自与特定的生活形式或实践的目的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关联,但并不统一.他们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统一表达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含义.而且,语言处于生长的过程之中.有些语言游戏产生了,有些语言游戏消亡了,有些语言的用法变旧了,有些语言的用法成为新的时尚.

“语言游戏”的词语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从下面这些例子观察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下达命令,及服从命令――按照一个对象的外观来描述它,或按照它的量度来描述它――根据描述(绘图)构造一个对象――报道一个事件――对这个事件的经过作出推测――提出及检验一种检测设――编故事―用图表表示一个实验的结果――读故事――演戏―唱歌―猜谜―编笑话;讲笑话――解一道应用算术题――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请求、感谢、谩骂、问候、祈祷.尽管所有的游戏都是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的,但并不是每一个游戏处处都受到了规则的限定,都是按照固定的、精确的规则进行的.”④正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可以所言:新类型的语言、新的语言游戏产生了,而另外一些则逐渐变得过时并被人们遗忘.”⑤

语言游戏要遵守规则“语言游戏”作为“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还显现出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将语言活动与游戏作比,其目的之一正在于让人们关注两者在“遵守规则”这一点上的相似性.进行任何一种游戏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语言游戏”的进行也不例外.检测如没有植根于生活形式的各项规则,语言游戏就根本无法展开.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的遵守规则性的论述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遵守规则的过程是.“盲目的”“当我遵守规则时,我不选择.我盲目地遵守规则.”他所说的“盲目地遵守规则”是指无需引导的、自然而然的行为.第二,遵守规则是一种习惯.“遵守规则,作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习俗,制度)”这里所说的“习惯”指的是某种不断重复、有规则的行为.既然维特根斯坦把“语言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那么我“遵守规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语言游戏.遵守规则和语言游戏都要求人们在生活形式的背景下加以认识.综上所述,与“语言游戏论”“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遵守规则”等维根斯坦后期哲学的重要概念之间形成了直接的联系,各概念间相互联系对语言学的发展应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为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语言游戏的语法规则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的.一个语言游戏的任一表达形式究竟是语词还是命题;而如果是语词,它又属于什么样的词类(是数量词,还是名词、连词等等);如果是命题,它又是什么样的命题(是用以描述、解释什么的陈述句,还是用以下达命令的命令句,抑或是用以提出问题的问句,等等)都最终取决于它在语言游戏中所起的作用,也取决于人们在该语言游戏中对它的使用.而人们最终做出了什么样的使用,则取决于人们所处的语言共同体风俗、习惯、制度和传统,因而也是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生活形式.因此,语言游戏的语法规则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的.其次,语言游戏的语义规则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的.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包括语言的各级单位的意义)以及以一切与语义有关的现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意义,探索语言、思维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任一表达式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也是由它在语言游戏中的作用、由人们在特定的语言实践中对它所做的使用决定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语词在实践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义.再次,一个语言游戏的语用规则也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的.

结语

语言是人类的生活现象,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生活形式的一部分,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去研究语言.当人们把语言的运用与语言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够想象出新的语言游戏,使语言游戏的种类无限多.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由于主张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于用法,而且强调对语言表达式的实际用法,特别是诸种用法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启迪并影响了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维特根斯坦并依据以“语言游戏”为标志的语言观对内在意识和私人语言作进行了,限于本文的篇幅,在此不作讨论.

注释:

①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I,&19.

②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I,&23.

③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I,&66、67.

④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I,&23、27.

⑤维特干斯坦:《哲学研究》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