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观的“人为本”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37 浏览:69727

摘 要 :以同志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第四代领导集体自十六大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核心,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熊妍(1982―),女,四川南充人,川北医学院党办、院办秘书信息科副科长,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42-02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核心,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社会历史主体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就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强调,“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亦即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又写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没有人,便没有社会.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由此可见,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核心内容.

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在科学发展观中高度凝炼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按唯物史观的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在根本上与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继承发展

在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著名观点.中国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同志的哲学思想中人学意蕴极为深厚,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思想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总旨、群众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等等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同志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多次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具体落实.中国用改革开放和人民富裕起来的事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诉求,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地被实现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第三届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结合起来,站在时代高度去把握和代表人民的利益,这是对人和人的发展理解的细化和深化.十七大上,总书记将“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指出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怎么写作,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十七大报告中将“GDP总量”改为“人均GDP总量”,“经济增长”改为“经济发展”等等很多细节提法的变化也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


“以人为本”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得到继承发展、承前启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从传统意义的经济发展演进为可持续发展,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日益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关注对人的发展基本权利的维护和素质的提高,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全体人民营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三、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马克思极其重视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他把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最高目标.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多次讲过,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人并不是生产的目的.在展望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时,他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之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全体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是相吻合的,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在每一历史阶段所确立的具体纲领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最高理想所采取的实际步骤.过去搞革命,是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正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治国理念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实现的一次新飞跃.现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事实,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实践中的巨大能动与指导作用,这也是当代中国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巨大威力的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