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复归2016年11期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50 浏览:54488

作者简介:袁丽(1989-)女,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论述其哲学思想的最早专著,此前仅有博士论文,马克思写作这部手稿的直接动因本是为了弄清“市民社会”的问题,然而在对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私有制的永恒性和对工人生活的漠不关心,因而激发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关注,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中“类本质”作为论证的前提,同时随着对异化劳动的深入探讨,在寻找异化劳动的主人的路途中,人的类本质属性顺理成章地得到解放和回归.

一、相关概念

(一)费尔巴哈“类本质”

从手稿中多次提到的“类本质”这个术语可见,马克思彼时深受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影响.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用思维主体的“人”代替了“思维本身”作为哲学考察对象,将人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界作为他的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对象.“人”是现实的、物质的人.“类”是表述人的存在、人的生活和人的本质的哲学概念,费尔巴哈用人的类本质的存在作为武器,根本上与神学和经院的虚无对立.虽然费尔巴哈此时的“人”是从生理性层面上来说的,是与社会关系相脱离的,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为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思想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二)早期马克思“人的类的特性”

“生产生活也就是类的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征,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马克思在手稿中将自由自觉的活动归结为人的类的特性时,旨于与雇佣劳动相区分,雇佣劳动使劳动与劳动者相分离,由此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成为资本借以支配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二、人的“类本质”失而复归

所谓的回归意味着已有的而今却失去了,但是这已有的仍本有,其自身仍存在.马克思的回归既指对过去成果的保存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又指向未来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原始社会无异化的人的存在状态、异化劳动的人的存在状态和自由自觉的活动的人的存在状态,此三种存在状态贯穿了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终极目的的思考,基于自然的时间流程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呈现出线性的历史观的思考方式,直接促使了马克思的转向.

(一)原始社会无异化的人的存在状态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尚处在食不裹腹、茹毛饮血般较低的生产生活水平,部落人以群体的方式居住和劳动,他们的劳动行为是自发和自觉的,他们的劳动产品只能自给自足,他们劳动产品的主人是其自身,他们劳动的目的只是纯粹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他们在部落间没有形成鲜明的阶级分化和对立,因此原始人的劳动实践是非异化的.

(二)异化劳动的人的存在状态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对德国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地研究后,发现了必须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只能静态地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因此必须从异化劳动的方面来理解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下的劳动.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活动出发,从四个环节来逐层展开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对象、产品、生产行为和显现者,得出了劳动与劳动者相分离,异化劳动的所有者不是神,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作为劳动者的人,而是另外一种人――非劳动者.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的否定找到了人与人的对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作为类的存在的正当合理的需要被忽视和抹煞,人成了机器的延伸,人不能够体现出人之为人的喜怒哀乐,人被结构化和能量化,人被当作与其他属种无差异的资源被调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被彻底物化,人与精神的天地神人四维游戏不再.

(三)自由自觉的活动的人的存在状态

自由自觉的活动具体到对象化的劳动,是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的基础的对立面建立起来的美好愿景.在此种存在状态之中,人的精神实在和劳动实践都将是“自由的有意志的活动”,人的本质属性必将经历无异化――异化――非异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自由自觉的、以人本身为目的的对象化劳动需要通过异化劳动的异化来实现,马克思在手稿中由两种逻辑论证和的呈现了人复归之路:

其一,马克思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由劳动的异化理解了人本身的异化,理解了阶级关系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再由异化劳动、私有财产探索到人的解放及其途径.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目的是达到真正的劳动,使人自由全面发展,即到达人道主义.

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根本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正如马克思在《手稿》里所述“共产主义是人自身的即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后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又有“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用“社会”的人道主义对费尔巴哈朴素的类本质思想进一步扬弃,使人的“类本质”越来越分明.

其二,马克思在《手稿》中从辨析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之间的规定性展开,前者是在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后者则是从一般劳动的角度来规定“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的劳动是劳动对劳动对象的有目的的改造以达到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而异化劳动的克服只有通过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可见,共产主义既是私有财产的扬弃,也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摒弃过程.因此,马克思所构建在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占有,这种占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下种种异化的思考的最终结论是要在物质经济利益下解放无产阶级“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无独有偶,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也揭示了“物化”概念,但卢卡奇得出了与马克思截然相反的结论:要从意识自由、理性批判,即用精神胜利法去解救无产阶级.如果说卢卡奇在颠沛流离之间没有或极少蒙得马克思智慧之光的照拂的话,20世纪初的法兰克福学派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考察.这种考察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探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现实及其解放之路的人道主义.认同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追问人的自由和解放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揭露和存在主义学派对“正统”马克思主义造成“人学空场”的批判,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境遇下理解马克思本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有所增益的.

四、结语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由此马克思建构了关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因此,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从源头上去研究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重新梳理马克思的智慧,挖掘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思想的精华和闪光点,对于我们今后继续对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的思想足迹的解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出版

[2]彭富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3]石义彬《超真实.单向度.内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