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其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693 浏览:34048

摘 要:前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意识形态以及生态问题非主流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这种探索没有取得成功,苏联生态环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苏联的生态理论与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关 键 词 :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生态理论;实践;历史启示

中图分类号:X-01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107-04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方面一度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长达70多年.其间,在生态理论和实践方面,苏联也有一些成功经验,更有许多教训值得吸取.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一、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生态理论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基本动力、基本规律、基本趋势的同时,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为基本目标,深入研究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列宁、布哈林、斯大林以及后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作出了一些理论探讨和贡献,有些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1.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第一,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说过,“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针对黑格尔的观点表达过类似的意见——“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等”[3]第二,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破坏环境方面表现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完全一致性.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大城市糟糕环境状况的厌恶和批评,“在大城市中,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人们都在自己的粪便臭味中喘息,所有的人,只要有可能,都要定期跑出城市,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喝一口清洁的水.”[4]133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工人生存环境恶化,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说工人生活日益困难是由于自然界减少了它的赐物,这就是充当资产阶级的辩护士.”[4]90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使殖民地原料被掠夺、生态环境被破坏,而这又源于垄断资本主义追求超额利润的生产目的.第三,列宁通过人造肥料的使用这个角度来阐述城乡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他指出,“十分明显,人造肥料代替天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这种代替(部分地)的事实,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天然肥料白白抛掉,同时又污染市郊和工厂区的河流和空气,这是很不合理的.”[4]134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列宁把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作为消灭城乡对立的目标之一.他说:“最后(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为了合理地利用对于农业十分重要的城市污水特别是人的粪便,也要求消灭城乡对立.”[4]133第四,列宁积极肯定科学技术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他称赞英国化学家威廉·拉姆赛发明的从煤中直接取得煤气的方法是巨大的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采用拉姆赛的这种能‘解放’千百万矿工及其他工人的劳动的方法,就能立刻缩短一切工人的工作时间,例如从8小时缩短到7小时,甚至更少些.所有工厂和铁路的‘电气化’,一定能使劳动的卫生条件更好,使千百万工人免受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使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工作间尽快变成清洁明亮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5]


2.布哈林的平衡论生态哲学思想.布哈林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其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狱中哲学笔记中.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阐述了平衡论.他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前提,提出平衡不是绝对的、静的平衡,而是动的平衡;他把平衡区分为“稳定的平衡”和“不稳定的平衡”,后者又包括积极的带正号的动的平衡(体系的发展)和带负号的动的平衡(体系的破坏);平衡和不平衡是既有区别的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这个平衡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自然界被称为“环境”,社会被称为“体系”,历史就是在这两者平衡与不平衡中发展的.平衡分为社会体系中的内部平衡和社会体系与自然界之间的外部平衡,两种平衡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而且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外部平衡具有决定性作用,内部平衡依赖于外部平衡.在这样的基础上,布哈林进一步提出,“生产力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标志”,把生产力看作是“这种平衡的精确反映”.[6]另外,布哈林在狱中哲学笔记《哲学的沉思》中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和自己的两重动物”,突出强调了人类需要被看做“生活和工作在生物圈中”的观点.

3.斯大林改造自然的生态观.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解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斯大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承认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必须遵循而不能改变客观规律.同时人在自然界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主张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创造更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社会.在这一点上,斯大林的认识与马克思的人道唯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斯大林的自然观具有片面性.由于对恩格斯存有偏见,他没有继承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即轻视了自然是个整体,轻视了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只看到人对自然的改造,忽视了自然的自我生长、自我修复能力;只看到改造自然带来的眼前的变化,忽视了人的活动给自然带来的长期影响;只看到自然的人化,没有看到自然的反人化.”[7]121尽管斯大林的改造自然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显示了人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怎么写作的主观能动性,但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忽视自然的整体性、轻视自然的反人化的认识偏差.

4.苏联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成果.从20世纪70年始,随着苏联国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生态危机的凸显以及西方生态主义运动的兴起,苏联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生态问题.特别是80年代后,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第二个阶段,苏联也出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有影响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卡皮查、弗洛罗夫、罗西、格拉西莫夫等人的生态哲学文章.[8][9]85苏联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揭示生态问题的本质,批判西方各种错误的环境思想,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发挥.他们把马克思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作为研究全球生态问题的指南,强调人和自然相互作用过程的具体历史性,揭示生态问题的社会本质,坚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最终目的.[9]85-89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框架,提出了“生物圈”、“智慧圈”、“协同演化”等概念,创立了“社会生态学”学科,成为了当代全球生态马克思主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7]133-134而且他们开始了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前苏联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的最早使用是在1984年第2期《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刊登的《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中,提出培养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结果之一.”[10]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