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其外语教学意义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093 浏览:69597

摘 要 :全球化为教学带来的不仅是复杂性更是更深刻的认识.探讨外语国家语言使用研究对于教学的理论意义包括提升教学中的学科认识、维护科学理性、倡导兼容性意义以及语言的哲学发展意义等方面的贡献,将有助于作为外语国家的中国英语教学的合理观念形成,产生长远影响.

关 键 词 :语言使用;全球化;外语国家;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78—03

一、全球化环境下语言使用研究的习得取向

(一)使用研究结合习得理论的思潮回顾

回顾语言使用研究的发展历史可见,这一观念带来的不仅是社会与自然科学学科视角的日趋完善,也是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与进步.Vershueren的语境顺应理论与Sperber,D与D.Wilson关联理论表明语境有赖于使用者的认知选择与互动生成,同时话语语言学与批评语言学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赋予了语言不同的意义潜势与话语权力潜势.人们对于语言现象的认识从独立的外在对象转向了考察其自我生成.主体与话语的相互建构作用颠覆了理性主体主义哲学对于语言的基本论点,理性的规范与形式的演变之间体现出一种内在的互补、一致关系.这反映了分析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语境、使用等语言学话题的认识走向现实,面向语言习得的使用研究成为应有之议.在教学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语境中,学科的框架提供的不再是规定性的界限,而更成为自组织的拓扑结构,由此推动语言使用理论发展也具有了更具体的实践意义.

应用语言学对这一问题的跨学科观点尤其具有代表性.一方面,不同的学派基于对学习的不同认识,表述了对语言使用的不同理解.社会文化视角研究在维果斯基教育理论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思想基础上,通过将语言的思维过程作为教学的依据,使研究呈现出一定后现代解构主义 “语言转向”的特征.几乎继起的复杂语言观和生态教学观突出了语境使用复杂、动态性的一面,认为语言教学涉及的认知、发生问题,包括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社会文化环境与认知心理对对语言使用的生成作用是语言教学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使用本身或生态观所论证的符担性,而非功能表象才是语言学研究的本质对象这一点,成为它们的主要论点.而另一方面,学派之间的分歧如Lantolf所见主要仍在于一些概念模糊与角度的不同,其基本的特征,包括将社会环境结合到二语发展过程的观点,及它们在二语理论中所处的地位、跨学科的视角等都是一致的.这两方的论述体现了二语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因果联系、语言机制是否天生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带来的矛盾,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不仅面对语言其它的分支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而且自身观念不一的原因之一,它们也正是后现代相对主义思潮冲击下,语言学理论领域所普遍关心的.

语言使用视角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不仅体现在如H.Widdowson、Bygate Martin、Lantolf等语言学家关于应用语言学相对于语言学的学科界限的分析中,也体现在语言进化研究的论断中.如Dan Sperber等认为语言的进化应该系统考虑语用维度的作用,即语言与人类早期幼稚心理的相互作用.经验的规律性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是语言的推理及演变得以进行的基础. Daniel Dor 和 Eva Jablonka提出语言的发展先于基因的改变,语言的演化受制于人们面对新使用的学习能力,或认知的可塑性.包括语言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问题,如Gabriele Diewald认为语法化不是语言演变中的某一过程造成的,而是体现为一定形式、语义与语用过程加上一定演变趋向的共同作用.这些研究充分表明语言使用与习得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当它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价值选择的需要对于关心社会精神面貌与文化自我意识的教学者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引导我们探讨文化语境带来的更深内涵.

(二)习得的重要语言地位与全球化语境下使用视角的必然性

语言习得研究通过考察与教学相对的学习方面,使语言学理论在教学领域得以延伸.因此它构成语言使用的一个特例,即语言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而使我们的视线转向学习的主体与语境的初始地位,以及环境的多变性蕴含的可变性,获得了相比更为突出的多学科特征.在理论繁荣的全球化时代,习得认知过程成为语言使用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尤其体现在它对语言面貌的形成带来的广泛影响.追溯战后独立国家的语言使用状况,包括国家开放或封闭的政经政策带来的影响可充分展示这一点.对教学而言,内圈、外圈与扩展圈的差异无形存在着,我们无法忽视学习圈属性决定的“个体媒介”的作用.在大脑科学、生物、考古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参与下,习得是一个对于语言进化演变、国家语言战略、语言教学过程以及个体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权重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有助于将语言的发展、规划与进化联系在一起,涵盖并语言系统、语言现实、语言环境、语言主体之间的共时与历时关系,形成更具生态的语言研究图景.

语言的使用研究建立在对于语言运行机制的本质认识基础上,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共同发展.当我国信息社会思维观念日趋宽容,使用的研究更趋于具体深入与个性化,专业知识面对学习者的大众化直觉更觉难以尽言,妨碍双方合理观念的形成,造成自我身份的混乱.此外,传统的观念也在经受着物质文化与对外交流的双重冲击,显得不合时宜,语言交际法部分在缺乏共同语境基础上不能得到实现.由此,探讨在全球化国际语言使用环境制约下的我国二语习得与教学现状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本文试图表明使用研究传统以其对认知系统性与重要性的突出关注将与语言习得为基础的教学领域更好结合,引导人们探讨教学领域的复杂关系中作为一个外语国家的教育者与研究者需要的合理视角.

二、语言使用的认知重要性与教学的复杂性

(一)认知的系统性、重要性与语言理论的发展

语言使用研究的理论意义,包括对于功能目的、认知以及语境、意识形态因素的关注,体现在它作为建立在功能主义基础上的理论体系相对于心灵主义更为典型的认知“系统性”以及由此体现的“认知重要性分配”取向上.这部分反映在教学研究领域最初笼统观念的进一步得到深化的趋势,体现认知复杂性下理论选择的多样性.学习中的社会环境问题等应在语言研究的体系中获得科学的重要性而不能脱离研究传统,二者背后基于形式化与哲理化不同认知体系的分歧在语言研究体系中不应有根本的冲突.作为语言学研究,应认识其目标就是“揭示经验中不直接存在的关联,并为此建立一系列学科概念与程序”,这也许就是如Lantolf指出的关注现实经验的社会文化理论思潮虽然领先传统语言学对社会文化条件加以考量,迎合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思维变革的需要,却从没有获得与二语习得理论 “并驾齐驱”的地位的原因. Nicholas Rescher认为基于认知需要的系统性,我们对于世界的哲学认知同样也需要关照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与和谐性,以保证其经济性、完整性与合理性.所有基础性的认知都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密切相关,而哲学观念随之而改变.正如李恒威所说,“认识的真理性不是在认识的范畴里由论证来保证的,它最终来自于我们联系世界的结构性实践”.语言学一直以来尊崇的形式化的研究传统沿袭的是科学理性的思路,是如N. Rescher所言的将认知的系统性与简洁性视为最高目标的,因为这包含了对事物可知性的最好描绘与把握.这也意味着它的理论包含的不仅是描述性更是解释性的内容,将方法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不等于它排斥细节,归纳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细节的认知基础上的创造.认知需要的和谐性决定着一种研究对其它类型的理论不能采取包容的态度,这是因为选择何种观点涉及科学重要性的分配与体系的建立.由此语言学理论的开放性与具体性需要从本身体系的理论认知框架出发.当理论可以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语言可知的特性,与研究对于认知简洁性的追求当将在语境支配下对认识产生决定作用.

(二)外语语境下探讨认知复杂性及重要性的意义

Diane Larsen-Freeman归纳了语言及习得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十余个特征,包括动态、复杂、非线性、混乱、不可预测、初始状态的敏感、开放、自组织、反馈性敏感、与适应性等,被广泛认为是恰当的描述.教学中的使用存在着混乱复杂的特征,这与习得涉及复杂的认知主体与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而且教学也日益接受这一特征的意义.语言使用视角促使我们关注教学现象之后的推动力,关注目的与功能作用相关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问题.使我们从理论角度认识教学复杂性从属于认知复杂性与重要性的特征.我们应该认识相比先前的国际环境语言教学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关注语言文化语境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外语国家教学的特点,在面对教学观念分歧时进一步形成具有认知合理性的教学理念.

首先,语言教学双方应该充分认识专业化认知方式的意义,认识这是教育这人类第二次社会化过程的必然阶段.人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功能与交际并不意味着简单的语言应该真实而且有意义的原则,而是与学习者的认知建构结合在一起.依托专业化的教育方向因此在外语国家有限的教学条件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组织、评价与合作等工具性职能.认识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学习者能力的形成,也有助于语言教学理论的探索,是更加清晰地探讨教学与社会、教学者与学习者等一系列话题的基础.

其次,有教育研究者指出我们的教育缺乏具有文化特色的价值观研究,课堂管理应该充分认识文化价值引导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关注认知过程的文化身份问题.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在面对信息爆炸的冲击时是去芜存菁还是兼收并蓄;是让世界走向中国,还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些问题对于语言教学领域具有直接的意义,决定着学习者是否能够以正确的胸襟对待全球化的文化环境,把握时代的脉搏.只有在教学中提升文化价值观念的意识,才能理清教学的复杂状态,引导我们建构更加持续发展的教学环境.

最后,学术研究反映语言研究的前沿成果,应该认识自身在知识文化中的作用,与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外语的教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一直深受国家地位与处境的影响,表明我国的教学与其它的扩展圈国家一样受到多重教学条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认识习得的复杂性,发挥研究的认知作用将引导我们认识现实与理论的差距并寻找出路.因此学术领域本身涉及到认知重要性取向的问题,需要对外语国家教学文化的洞察力与关注,更好地平衡自身的角色,形成积极的创造氛围.

三、探索具体外语国家语境中使用研究的理论内涵

(一)认识语言学科间的特征区别

应用语言学从语言在实用领域的使用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不得不更切实涉及语言的复杂性问题,认识自身与语言学本体研究的理论差异与联系.它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象发生的实用性的转向,这解释了它的跨学科取向与实践意义.理论是专业化的基础,教学者应认识到不同的语言理论存在的区别与联系也来自内部的关联性,而这一关联性主要来源于研究的认知性与系统性.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使用的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使其更好怎么写作于教学.

(二)维护语言研究系统科学理性的前提

思维的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使包含于人们潜意识中的因素发展成为新视野的起点.习得研究一方面表明失去科学的支撑,世界会陷入不可名状的怪圈.依附于系统性、抽象性、认知性并建立于通行的规范上,面向语言使用,诸如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特征、认知表现、教学管理等总是同时关注现象与其认知本质以提供理论的基础,深入理论的建构体系,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三)倡导学科兼容性存在的意义

Susan Gass 和Larry Selinker在论及二语习得与语言学的“双向性”时指出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或任何其它相关学科)都必须与第二语言中的发现相结合,因为第二语言也是人类生成的系统.语言使用是生活在复杂网络中的人们在理性认知与行动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人类认知能力的相似性是理论兼容性的基础.涉及复杂语言文化语境时,教学者更需要认识这一兼容性需要的宽容、理性的态度,在扩大自身国际性视野的同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深化语言的哲学发展意义

使用的兼容性也是一种包容性.当维果斯基的言语思维研究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补充解释了思维受制于语境的特点或者它的语用性,使用进一步体现了语言、思维与世界的关系与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当遭遇应用领域时选择与整合认知角度、发展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它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具体语言文化语境以认识语言研究中多重历史的合力的作用方式,借助于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我们的哲学认识.

[参考文献]

[1]James Lantolf.Lang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J].Applied Linguistics, 2006(04).

[2]Nicholas Rescher.Cognitive Harmony [M].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05.

[3]H.Widdowson.On the Limitations of Linguistics Applied [J].Applied Linguistics, 2000(01).

[4]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蔡永良.关于我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育的几点思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Susan Gass & Larry Selinker.第二语言习得(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