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中的虚实体现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34 浏览:7997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成分必不可少,作为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语言知识点的难理解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旨在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虚无的角度出发,就中西方语言结构不同点,在语法中的省略用法下,对汉语虚实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虚无哲学;虚实相间

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对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母语文化思维定式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而文化上的差异性更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外汉语语法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的虚无对汉语语法中的虚实相间影响深远.汉语文化无论从精神上的虚无还是语法结构的虚实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够理解母语文化思维定式,了解文化差异,运用汉语语法中的虚无精神的一般表现,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之处.

一、虚无哲学与汉语语法的虚实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讲究语法的正确性.现代汉语的语法指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掌握语法规律对语言点的归纳应用也有着很好的帮助.但是如果我们落实到具体的文本教材或者是实际交际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的语言点与我们学过的框架模式不一样的地方,如白话文中经常遇到的省略主语,古汉语沿袭下的,经常碰到的宾语后置.这些其实能看出真正的汉语的语法端倪.那就要问什么是真正的汉语语法?汉语的省略又是什么呢?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省略,不是省略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语法上的默契,在汉语句子结构上是不少见的.”

翻开古籍,或者古诗词,我们会发现那些文章诗词没有主语,没有谓语,没有宾语的比比皆是.而在西方严谨的科学世界观中,从小我们学英语就会发现一个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三项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项都会被当作这个句子不成立.而面对汉语动不动就省略的虚实相间,例如:“她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还有三个月就毕业了.”这样的句子.已经习惯主谓宾,定状补的西方学生或多或少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下手.

其实,这种矛盾的体现,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学者们将中国汉语这样的语言列为高语境的国家,而把西方英语这样的语言列为低语境的国家,高语境的国家讲究言简意赅,减少话语,不说都可以明白的交流方式,所谓我们经常说的“心领了.”而低语境的国家语言讲究的是用语言明确清晰的表达讲述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包括心理状态.

回到汉语语法中,道理是一样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探究宇宙本源和本体之说.继而提出了“有无相生”的概念.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万物的本源,那么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从“道”中产生的,老子还提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物.”意思是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由人的意志和价值取向而赋予称谓,成为有名有形之物.因而这种“有”来源于“无名”、“无形”.“有无相生”,既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有无”的关系,联系汉语语法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省略中的虚实相间.所说的“虚”,即指只要能够意会就可以了,可以省略不写.而“实”即指像英语语法那样,句子主谓宾基本齐全,句子结构完整.

而像汉语句子结构这样看的见,可以逐层分析的语法规则上的虚,主要可以理解成为有形之虚.可以理解为,将句中某个句子成分虚化了,如果一定需要将这个成分补充上,使句子语法结构完整,那么可以在句中找到这个成分的位置,即可以补充.

而一些句子在语法上找不到可以补充的位置,但从理解句义的角度来说,单看句子结构,句义上往往与常规化理解是相悖的,但结合整个语境,就能看出虚实相间的作用,这种虚实相间可以用简单的语言结构使句义更加生动,通畅起来.换句话说,就是无形之虚结合情景,在句义中的省略用法.笔者将在下文中就有形之虚与无形之虚,进行分别的阐述.

二、有形之虚

有形之虚在汉语语法结构中十分常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句子成分和词组成分.前面已经提到,句子的结构是由不同的词,或者说不同的位组成的.即使是有形的虚化部分在句子中也可以找到他相对应的位置.虽然在日常的汉语应用中,可能我们会虚化这些部分的说明,但是加上这些虚化的部分句义还是成立的,只是不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换言之,可以称为说的不地道.所以,为了让学习汉语的学生汉语说得有滋有味,更加贴切生活,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注意有形的虚化问题.句子组成结构中很多方面都可以虚化,只要注意虚实的结合就好,因为虚化的部分一定是听话人透过事实存在的部分所能了解的.无论是词类中的动词,介词,还是句法成分的主语,宾语,我们都能通过汉语习惯找到相对应的虚实相间.

三、无形之虚

汉语结构的虚实只是汉语语法虚实建构的一方面,我们形象的称它为有形的结构之虚.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汉语存在的无形之虚,即是指句子中的字面的结构成分中不存在虚位的意义话语,从语法结构中看不出省略的成分或语素,但是单个分析句子语义会发现与日常环境相悖.只有放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才能体现他的虚实之美.举个例子:“这家饭店是广州老板.”在这里,我们不能强说这个句子有歧义或者是语义搭配不当.因为这种句子在汉语日常交际中经常会看到和用到.类似的话语有“恭喜呀,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把虚位补充完整就是(恭喜呀,你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同样的还有“我姐是男孩,我哥也是男孩,我妹和我弟都是男孩.”(我姐生的是男孩,等)这样的句子不能固定或系统的说省略的是主语还是关联词了,这里是一种语境或语义的省略,有时根据地域的不同,方言习惯上省略的成分都会不一样.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也应该养成分析句义的习惯,不能说只管结构的严谨性,而忽略汉语语境和语义的特殊用法.同样,因为汉语更讲究口语对话中产生的语境的重要性,在面对“无形之虚”的时候,更多需要学生学习的是分析语境的能力.学生也会对中国文化的“有无”,“虚实”这样难理解的抽象的哲学概念有了具体而生动的体会,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也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文化上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甚至可以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小结

在日常的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文化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而文化的差异性会导致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遇到诸多难题.那么中文化背景的解读,对,对教师对外汉语教学和学生学习和理解相关内容都有重要意义.而在语法方面,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上虚无的哲学形象,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汉语紧缩句中省略的意义.教学是人的体现,是实际生活中文化内容的体现.只有结合中国文化进行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的成为地道的“中国人”.

注释

①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14.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