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道德性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63 浏览:118862

【摘 要 】实践是人的本质体现.当今世界,生态失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人的本质的道德性也显得更为重要,即人类的实践不仅要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更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具体化,因此,科学发展观必须突显以人为本的道德指向,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合生存的大环境.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人的本质 道德性

实践与人的本质

马克思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过程即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把其视为一切知识和认识活动的前提,从而超越了西方传统知识论哲学,完成了从“解释”的哲学向“改变”的哲学的格式塔转换,“改变”的哲学的本质应是一个实践着真正的人的过程.而在马克思哲学之前,人的实践活动指向主要是外向型的对宇宙、自然的解释,忽略了对内在的人的认识,以至于形成严重的二元对立,造成今天在自然界、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出现了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尤其是自然界造成的生态失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对实践的合理性问题的思考已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问题.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正是由于人的活动,世界被双重化了,有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各类世界的统一使实践活动具有了世界观意义.实践活动具有对象性和主体性.实践首先肯定了活动的对象性,即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人不仅仅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目的、理想、思想、知识、能力等内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实践的主体性表现在,人不仅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还能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世界更能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类的世界.人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检验着自己的目的、愿望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达到提高认识、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的本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人类在发展的初期,为了生存,不得不参与残酷的原生自然意义上的生存斗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下,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演化成了物与物的关系,造成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自身的关系异化,人处于“非人”状态.马克思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当前处于“异化”状态下的社会的批判,并且给我们指明了扬弃当前人类境况的路径.

实践合理性问题探讨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本质理解.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思想,把人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的实践来理解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矛盾及其历史,把人自身、自然、社会和历史看作是开放的、实践生成的存在,指明了人在实践中不断使自然人化,历史地扬弃自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要从马克思实践的哲学说起,厘清马克思是如何关注人、探讨人以及如何实现哲学转变并进而为了人类的自由解放而奋斗一生的.其次,要弄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追问其实就是关于人类生存智慧之道的展开.实践的合理性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之为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是否能成为人性的本质体现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最后,我们会看到,当代哲学即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兴起其实就是对这一本质的回应.

人的本质是道德的彰显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也是西方哲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苏格拉底以此要求来研究人自身,他用“自知其无知”态度,通过对话等方式,让人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开启了西方哲人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之路.但是,这条路径却被西方知识论传统所遮蔽,直到马克思“改变”哲学提出,才真正把对追问“本原”的目光真正聚焦到现实的人身上,从此开始了全新的哲学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的总和.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他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具体的人性之中,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同时又表现的异常复杂.人是特定历史时空的现实存在,受多种社会规定性的束缚和限制,体现为历史性和统一性.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人不是纯碎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在实践的过程中,人因个人的需要而积极去实现其个人的生活、享受财富.每个人在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实现了彼此间的社会联系,即社会本质.在实践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不断地得到发展,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最后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在人的“道德”的“生成性”上,马克思描述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时代,人通过批判和扬弃,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尊严和自由、人的权利和责任等,即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所以,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描绘,不仅强调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以逻辑、隐喻的形式强调了人类“道德”的完成.

主张以德立人、以德立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具有独立性.道德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掌控世界,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目的、个人的责任、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等.道德以表演、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以应当怎样为尺度,在人们认同的规范下,监督人们的行为实现由应然到必然的转变,实现非对抗性矛盾的缓解和消除,实现社会风气的良性变化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国古人非常强调自修,即通过长期的内视反听,勉力行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古人也看到了教化的力量,通过长期的灌输、示范效应的激励、身体力行的道德行为,道德实践日益彰显着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魅力,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永恒真理.

科学发展观的道德性思考

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①科学发展观正是21世纪的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勇于探索,不断改革,与时俱进精神的时代体现,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宽阔的发展眼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世界的具体展现,也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在物质力量不断增长的当代中国,为什么物质财富增加了,而精神却逐渐空虚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是什么?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什么人们的焦虑感增强了?我们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增多了,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没有完全搞清楚发展到底是为了谁、依靠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究竟为了什么.无法厘清这个问题,上述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人类与大自然就不可能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更可能会加剧.以资源为代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致人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遭到威胁.这种发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本质需求,必须对此作出道德性思考.

科学发展观必须突显以人为本的道德指向,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明确肯定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力量的提升,还包括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的明确,努力做到使物的发展切实符合人的发展,满足人的发展,怎么写作人的发展,即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被尊重的价值以及社会交往所带来的愉悦,从而实现政治权利的幸福感.这既是对“万物之灵”的科学认识,更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阐释,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读.


科学发展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道德理念.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合人们生存、最适合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和发展个人潜能的大环境.科学发展的目的不仅要提供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更要创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不仅要有各项权利的坚实保障,更要有人们有序参加社会事务、管理事务的良好机制.

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诉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生存环境中健康的生活.人的贪欲加速了生态系统的恶化,引起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由此引起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讨论,提出了生态道德的概念.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道德认识的一次重要升华,也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再思考.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本文系河南省哲学规划“马克思实践观及其生态哲学意蕴研究”终结性成果,课题编号2011FZX007)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0~121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