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创造与笔墨语言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543 浏览:33824

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依赖于笔墨语言的运用,对笔墨运用的关注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色.山水画的意境的传达依赖于笔墨语言,画家感情的抒发落实到一笔一墨上,笔墨形式运用恰当,意境就能够准确精微地被传达出来.所以,要画好画,创造悠闲的、新颖的、深邃的意境,强烈地感染观者,画者首先应注意笔墨形式的运用.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画家们总结了将精神层面的东西转化成为一种形式的方法,即笔墨形式.精神性的东西不是具体的存在物,是一种概念的存在,必须通过笔墨形式将其转化成一种具体的存在物.这种笔墨形式的方法非常特别,材料也非常特殊(宣纸、毛笔、墨),构成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在表达形式上的很大差异性,它与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互为表里.这种形式非常简单,但背后蕴含着非常深邃的审美思想,具有艺术法则极其特殊的品评标准.这种笔墨形式的表现特点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需要通过感性形象表现出来,画家从生活中得到大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通过简化的形式将其落实出来.具体表现在形式上,是通过笔墨的中、侧、方、圆,用线的刚柔强度、墨色的浓淡干湿,以笔墨自身的表现性,来破译主体所认识的东西.

这种形式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有很大联系,是尚意重情的哲学观念取向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这种形式比较抽象,与西方油画比较是不具有传摹客观事物的能力的.对色彩也不像西方绘画那样注意冷暖变化的物理属性,而将色彩转化为浓淡干湿.这种笔墨形式在这方面的相对不足以及其自律,却很适合揭示生命的有机性和节奏性.所谓的有机性、节奏性正是石涛在《石涛话语录》中谈到的一和万的关系的内在本质,即宇宙运行的法则.这种形式是畅神达意的非常好的手段.

随着笔墨规律被逐渐发掘和掌握,历代画家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笔墨程式,这种程式是初学的必经之路.程式的东西是中国笔墨表现的一个很大的特色.这种程式十分成熟,初学者一定要入程式.程式是历代画家对物象经过提炼、概括、形式化、秩序化、节奏化、意识化,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总结的一种形式.随着个人素养、笔墨技法的提高,就应该出程式.这一过程即所谓的“打进去,走出来”的过程.入得越深,则积淀得越厚;出得越远,则个人风格越明显.

谈到笔墨形式,需要关注一下它的工具材料:笔、墨、纸、水.画山水画常用的是狼毫和羊毫的毛笔.狼毫的笔含水量少,毫毛很有韧劲,能够很容易表现出刚劲有力的线条,但锋易外露,线条略显单薄,这种笔适宜于初学者用,可略补笔力不足,等手头渐熟,就应该尝试用羊毫了.羊毫的毛笔,含水量较大,能够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笔墨变化,锋内敛而笔迹浑厚.至于其他的笔可以适当尝试,以合用为准.中国画以墨为重.墨为玄色,既是各种色的包含体(三原色的混合)又是各种色彩的冥灭.纸为宣纸,常用的是熟宣、生宣两种,熟纸是在生纸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矾而使纸少渗发.生宣吸水性较强,笔墨入纸,即见形象,即使用墨很淡,也见笔迹.一般很多人容易忽视水的运用,笔含水的多少,笔蘸墨、蘸水的先后顺序,出现的效果都非常不同,有很大的差别.


这里仅以用笔来一窥其中的美学法则.所谓的用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下笔的轻重、偏正、曲直等变化,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以及干湿浓淡等变化.唐以前的画家们都是中锋用笔,用笔纤细.随着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开始开发出很多用笔方式,中锋、侧锋、藏锋、顺锋、逆锋、破锋等用笔.中锋:指笔锋在中间,包括在行笔转折时,有沉实、厚重、圆晕的感觉.侧锋:中锋稍微倾斜用笔(应兼用中锋).藏锋:锋内敛,锋不外露,有丰厚、实满的感觉.露锋:笔锋外露,有很轻、很闲雅、很动荡的感觉.顺锋:笔侧握,拖着锋走(适合画水、云).逆锋:顺锋的反方向用笔,有很劲健、生辣、硬朗的感觉.破锋:用笔到很干的时候,笔锋已散的状态下的继续用笔,有很苍辣、苍桑、枯的感觉(适合枯润结合感觉的表现,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好的用笔,近人黄宾虹概括为平、圆、留、重、变.所谓平:如锥画沙,用力均匀,把力送到.圆:如拆钗股的时候钗股表现出的形态,圆蕴,而不罔生圭角(一般中锋用笔).留:如屋露痕,用笔有阻力.重:如高山坠石,力量沉重.变:用笔变化,不僵硬,鲜活.

前面提到笔墨形式是中国文化观念下的一种产物,背后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它以中国的哲学观念作为支撑.我们所说的艺匠,就是指那些只考虑技术而不太理解笔墨背后深层文化内蕴的人.画面的笔墨结构背后体现着宇宙本身变化的法则、规则性的东西(道),所以我们要同时学习很多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提高自己的修养.一定要看哲学性的东西,而不要把笔墨形式只当技术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