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与宗教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42 浏览:105748

【摘 要 】 “你的心被抬高了,就忘记了神”,“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出自《圣经 》,第二句则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原话.个人认为这两段话可以比较好的概括出哲学、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关 键 词 】 哲学;科学;宗教

“你的心被抬高了,就忘记了神”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1]

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出自《圣经 》,第二句则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原话.个人认为这两段话可以比较好的概括出哲学、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回顾人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一直存在(尤其在西方社会更为突出).每当我们谈到西方文明,总免不了要想起爱琴海的滚滚波涛所孕育的希腊哲学的理性智慧.哲学大师黑格尔曾的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就会产生一种家园感.”但是,希腊人的哲学理性智慧并不是西方智慧的唯一来源.所以黑格尔接着又说道:“欧洲人从比希腊更远一些的地方,从东方,也就是从叙利亚获得自己的宗教,彼岸的、更遥远的东西.然而此岸的、当下的东西,科学和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之间或间接传来的.” [2]

黑格尔的话固然不错,但是哲学既然被称之为哲学,就不会仅仅关注此岸的、当下的东西:哲学与宗教有着共同的旨趣,即对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只是两者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哲学的根基在于理性,而宗教则诉诸于信仰.但应该肯定的是,西方人,确切的说是基督教产生之后的西方人,他们所寻找的精神家园所关注的彼岸的、更遥远的东西的确更多的是从宗教中获得的.公元初年,从古老的犹太教内部产生了一个新型的宗教――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肥沃的土地上,根植于上帝信仰的基督教不仅适应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跨国界、跨民族的世界宗教,而且及时地吸收和消解了古希腊罗马地哲学理性精神,并与之一道汇成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因此,仅就哲学于宗教的关系而言,事实上今日的我们已经无法分清楚西方哲学中究竟包含了多少宗教的成分,而西方宗教中又包含了多少哲学的因素了.

所以说,在西方(在东方,在我国也是)宗教和哲学的关系一直都是比较“良好”的,虽有冲突和矛盾,但都不是无法调和的.这可能就与两者都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有关.而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似乎就有点“水火不容”了.科学或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产物,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的对象通常是具体的、有限的和现实的.科学往往诉诸于人的理性,也极其推崇人的理性.而宗教上面也讲到了,起源于“终极关怀”,并且依赖于人的信仰,其对象是具有永恒无限之特征的超验的和理想性的存在.可能正因为如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两者的对立与冲突.自文艺复兴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之后,“人性”被逐步从“神性”中解放出来.而科技革命之后,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其自我意识和理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张扬.尤其是到了20世纪,尼采喊出“上帝死了”这个口号之后,人的“工具理性”开始前所未有的膨胀.于是,科学前进一步,人的心就被抬高一尺,心中的神就降低一点,跟着宗教就也后退一步.在科学的进展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人们开始将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而失去精神信仰的人往往是疯狂的等上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无节制发展而导致严重的环境、人口、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便是明证.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人们开始了他们的反思.于是,中国2500年前的孔子也被西方一些学者提上了他们的议程(原话的意思好像是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新出路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那去寻找).其实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直就不像西方那样是全部,所以西方人就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在没有同一宗教信仰的中国却可以维系一个社会如此之久?那是因为中国有哲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居于科学与宗教之间:一方面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而从根子上总是诉诸于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所以当维护传统的人们在为那些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时;当放弃了宗教的人们找不到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时,幸好我们还有哲学!

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比宗教更为直接的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宗教仪式.而且通过哲学获得的更高价值比宗教更为纯粹,因为毕竟后者还夹杂着想象和迷信.所以,在未来世界里,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