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内在性原则的突破与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

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94 浏览:23671

[摘 要]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以实践为理论根基,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主导原则——意识内在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他还展开了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揭示了形而上学与社会现实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革命性地超越了形而上学.

[关 键 词 ]马克思;形而上学;意识内在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4-0018-04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批判并超越了形而上学?从理论深层上澄清这个问题,可以真正把握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明晰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批判的真实意蕴,进一步深化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当写作技巧解.笔者认为,马克思以实践为形而上学批判的理论根基,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主导原则——意识内在性原则.马克思通过实践洞穿了形而上学的自足性与独立性,揭示出形而上学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革命性地超越了形而上学.

一、意识内在性原则:近代形而上学的主导原则

近写作技巧性形而上学指马克思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因而成为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直接对象.而近代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意识内在性原则,它是近代形而上学乃至全部形而上学的主导原则[1](P202).

传统形而上学(包括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把世界分裂为主体与客体等一系列二元对立关系,以思想、概念或逻辑范畴即理性思维追求隐藏在感性经验现象世界背后的具有终极实在性的、一元性的绝对抽象本体,并用这种绝对本体来把握、规定和限制现实生活.这实质上以意识的内在性原则为核心或基础致思理路——它是在一个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的世界中对真理和本质作先行的理解和把握.这种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论的路向构成了形而上学的唯一路径[1](P86).海德格尔说,西方形而上学是以理性的优先地位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为西方形而上学亦即对于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沉思,一开始并且对其整个历史而言就已经把存在者规定为是在理性和思维角度中可理解和可界定的东西,它是以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在理性思维及其范畴中显示自身为依据的,即认为真实之物与真理是在理性中得到把握和保证的[2](P517-518).

从历史角度不难发现,自古希腊哲学开始,人们就认为世界是合乎理性的存在物,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背后的某种恒常统一的本体揭示出来.到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近代阶段,理性成为哲学的核心,它在形而上学中被推至顶峰,出现了理性万能的观点.在近代形而上学中,理性成为自足、自因的实体,一切现实存在都能够在理性实体中得到理解和说明.

这就是所谓的意识的内在性原则,它是指从主体自身出发进行思维判定一切的原则.黑格尔说:“按照这个内在性原则,思维,独立的思维,最内在的东西,最纯粹的内在顶峰,就是现在自觉地提出的这种内在性.这个原则是从笛卡尔开始的.”[3](P59-60)

这种肇始于笛卡尔的意识内在性原则,成为了近代形而上学的根基.对此,海德格尔指出,意识的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其特点是“把对象嵌入意识的内在性之中”.但自笛卡尔以来,这个主体性成为不允许被问询的“禁地”[4].全部近代形而上学实际上都是以此为基点进行理论思考的.这种意识的内在性原则产生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理论难题:只要人们从我思出发,便根本无法再贯穿对象领域;因为根据我思的基本建制,它根本没有使某物得以进出的窗户.“就此而言,我思是一个封闭的区域.‘从’该封闭区域‘出来’这一想法是自相矛盾的.”[4]此种理论难题可以更具体表述为:“这个正在进行认识的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范围’出来并进入‘一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认识究竟怎么能有一个对象,必须怎样来设想这个对象才能使主体最终认识这个对象而且不必冒跃入另一个范围之险?”即“认识究竟如何能从这个‘内在范围’‘出去’,如何获得‘超越’?”[5](P75)


近代形而上学家绞尽脑汁想要解决意识与它的对象的统一问题.笛卡尔试图通过“上帝”的“神助说”来统一物质与精神两个独立的实体,以借之从此困境中脱逃.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虽然努力想解决笛卡尔遗留下来的意识内在性的难题,但由于他们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立场而并没有解决,反而把这种意识内在性原则进一步深化了.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通过理性预先设定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的分离与对立,然后运用理性以概念或逻辑推论出二者的统一这个途径来完成的.

正因为如此,伽达默尔才说:德国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是以检测设来消除一切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对立的[6](P119-127).卢卡奇对此也指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在本体论上依然是哲学问题的核心,对自然和社会的存在和生成来说,理性是最高的原则[7](P531-535).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企图通过理性设定一个普遍的、终极的基础,以此来涵盖、综合、解释和界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追求,在近代形而上学那里最终发展为理性成为统摄宇宙万物的绝对本体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虽然把物质作为其理论基础与唯心主义的理性、意识、精神等抗衡,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实际上指的是抽象的“物”,由于它是被运用理性而得出的范畴或概念所规定,因而仍旧是限制在“思维”或“意识”之中的一种超感性的存在或本体,分享着唯心主义的观念基础.因此,它最终也是遵循以意识内在性原则为核心的知识论的致思理路而又重新陷入到传统形而上学之中.对此,吴晓明先生在他的相关文章中予以了说明..

海德格尔企图用存在论从“此-在”这个与“我思不同的东西出发”,对意识的内在性原则做出强有力的一击,打破它所产生的理论困境.他以“此-在”为意识的基础,对哲学从理论根基处即对哲学的出发点予以了重新设定.这在他本人看来是“思想之居所的革命”[4].

这种革命的意义在于,他以存在为基点解决了横亘在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尖锐矛盾,消融了主体与客体的抽象、僵硬的对立.然而,海德格尔由于最终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影响而又复归至形而上学之中,没能彻底超越形而上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