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39 浏览:16816

[提要] 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路径应该向何处去?就此问题,我们从:1、整体宇宙论和校园建设的哲学思维;2、知晓天人合一论与校园建设的融合;3、问探校园建设的哲学途径;4、发展校园建设的文化效应与新的理念等四个方面,将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融进哲学的思维与理念.

关 键 词 :本科院校;校园建设;文化

本文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2年校级课题《新建本科院校特书馆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2XJLXZHD013)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哲学与文化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5日

以哲学与文化的角度来省察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发展,她犹如世界上的万物一样,有其阶段性、系统性,而且从哲学理观说,她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但是,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文化的沃土之中的,而且社会文化制度具有不可移植性.为此,基于社会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文化怎么写作的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也就应培植于教学文化与学校主导者优良的哲学思维而生根发芽.我们说,社会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文化的体制在当今中国是不能改变的,由此,我们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学校主导者们(校长们)优良哲学理念和超前的智慧胆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建设的峰峦俊影,合璧了该学院近十多年来历史性跨越的辉煌.这就不得不让人们从哲学与文化两个角度,来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新命题.

一、整体宇宙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哲学思维

从哲学的观点看,整个宇宙是一个最真实的,复杂的,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性的动态的存在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而又内外、上下、左右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所谓动态的整体,是指宇宙的事物不管缤纷繁多,都有密切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每个事物,当然也包括大学校园,都在沿着自己的轨迹运动,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发展变化网络,别的事物影响它,它也影响着别的事物.我们先来看整体宇宙论的五个原则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

1、同一根源原则,即世界万物都有其共同的本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和谐校园建设也是如此,它总是要围绕“教书育人”的本原,通过整体楼宇建设与规划,来实现它的宗旨.高等学校是人类灵魂、精英、思想、情感铸就的产物.大学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要给人以文化享受,还要给人以文化熏陶,在建筑造型上反映出典雅美观、简洁明快,以充分体现其高等学府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特别在校园文化发展中,大学建筑的风格与立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象征,应当成为校园精神文明与文化的重要景观.正如外国哲人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见证历史的立体图片.

2、相互依持原则,即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也就是大千世界的万物和谐,各方面积极因素应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过程.

3、动态发展原则,即世界万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开放之中的.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在静止状态下在向某个方向发展,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向着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目的动态发展的.不远的将来,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哲学与文化内涵为主体,使校园建设更加向顺畅和谐的教学与科研环境奋进.

4、深度和谐原则,即世界万物的发展是以和谐与平衡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遵循这一发展目标,既要做到和谐,又要平衡协调.学校的和谐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学校外部的人际关系.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又包括:干部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外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学校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这些看起来是单位与单位的关系,实际上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些校内校外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学校就会“政通人和”、“校和万事兴”,就会兴旺发达.这是一种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追求升华到创造意识的哲学飞跃.也即是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而生命之美在于创造,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

5、循环回归原则,即事物的发展是回归到原始的根源,然后再发展、再创造,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正是极为贴切地遵循这一原则,她是在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之后,可在一定的阶段内,强有力地回归到为教学发展怎么写作和提供各种保障的根源上.然而,一旦原始根源衍生新的内涵,马上就会使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在新的阶段得以重新发展.

二、知晓天人合一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融合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数千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自然观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天”,不同于西方的“上帝”,而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论语》)因此,“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人合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孟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取乎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具有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所以,我们说,大学校园建设一定要实现和谐美,达到人与自然之和谐.我们应该寻找一条理性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为跟形式和赶时髦盲目发展.我们要依托校园建设,来实现校园环境的生态化,校园面貌的人文化,使校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的新境界.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置身校园,漫步湖园步廊,陶醉鹊语花香,沁入身心的是春之气息,激发创造力的是自然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