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的起点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12 浏览:7478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王强:“成东青,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成答:“天安门.” 然后旁边的一群同学都笑了(那时,大多数人都想去美国).

相信很多观众看到这里也笑了,但我没有笑――小时候的我,也跟成东青一个样.检测如我或成东青小时候在农村能遇到很好的老师,能教给我们很多考试之外的东西,我们也许不至于直到上了大学还那么“白痴”.想起一个故事:古代有三个农民耕作之余闲聊皇帝的生活是如何牛逼,其中一个农民望着悠悠白云推测皇帝锄地用的一定是金锄头等成长环境,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决定了一个人的追求是什么.

这几年,重点大学里农村孩子越来越少;毕业后,农村孩子的竞争力总体上也远不如城市孩子.将这些现象归因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但这个起跑线,主要指的还不是经济条件,而是视野和想象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梦想和追求.

起跑线不一致的根源,在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等.

前段时间读莫言的《蛙》时,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极有可能导致未来我国的知识精英将绝大多数在城市长大.倘若在将来的一个时代里,绝大多数作家、诗人或剧作家对农村生活都不熟悉,那我们便很难看到《蛙》、《白鹿原》及《平凡的世界》等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学影视作品了.这意味着广大农民将集体失声,成为真正“沉默的大多数”.

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是一种最基础性的公平;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是很多其他方面不平等的根源.如果社会各阶层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或者教育资源适当地向弱势群体均衡,那社会的不平等就还只是一种动态的不平等,那些出身于底层的人还有“翻身”的可能.倘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持续下去,则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通道将受阻,动态的不平等就将被固化为一种静态的不平等.因此,应该大力推进教育平权,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

将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并不是要“打劫”发达地区的优秀学子,而是在“边际效益递减”原则指导下,追求更高的教育投入性价比――教育资源总量有限,雪中送炭当然比锦上添花能带来更高的社会综合效益.

从2012年开始连年采取专项计划,致力提升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这可视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实施整体性补偿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生升重点高校的弱势现状,则必须从源头抓起,下大力气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师资质量.在4月份公布的《四川省2014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要点》中,“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动构建职务职称、薪酬待遇向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倾斜的激励机制”被作为重点提出.


此前,成都已经率先试点了城乡教师轮换.为了让支教的教师“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青羊区给支教的校长和教师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支教校长每年的绩效奖励比在原学校多1.3万至2.4万元.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提拔使用、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支教老师们常常让农村孩子觉得上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也许就是孩子们视野和想象力腾飞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