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职业倦怠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529 浏览:70959

作者简介:厉丽(1981.6-),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助教.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逐渐显示出其特殊性,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干预的措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倦怠

虽然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着特殊地位,并逐渐受到院校管理者以及国家和社会重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仍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民办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日益凸现的情况下,出现了辅导员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较严重等现象,逐渐呈现出不稳定趋势.同时,一些在职辅导员工作状态已经表现出倦怠的症状.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由于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因为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怎么写作工作,导致辅导员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而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和对工作以及工作对象的疏离感.辅导员职业倦怠行为表现:由于白天接触学生及处理问题太多,晚上回到家就不愿和家人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家庭关系,甚至其人格特征都会发生变化.

根据问卷调查,在民办高校中女辅导员比男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要严重些.不同年龄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上有显著的差异,年龄越大,职业倦怠程度越高,主要表现在去人性化维度上.未婚辅导员与己婚辅导员之间的差异显著,已婚的辅导员比未婚的辅导员面临更大的职业倦怠,或者说已婚的辅导员相对未婚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本科学历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在三个维度上都如此.不同职称的辅导员都出现了情感耗竭状况,助教辅导员则比讲师职称的辅导员体验到了更严重的职业倦怠,在情感耗竭维度上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在个人成效感和去人性化维度上则有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称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倦怠原因

当前,民办高校迅速扩张,师资缺口比较大,而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辅导员队伍.这些新走上辅导员岗位的本科毕业生面临多重压力,比如由本科毕业生向本科生的辅导员转型需要下大功夫.这些人多处于三十岁以下,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重,还有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小.民办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这对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将之培养成才,另一方面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育教学和管理难度非常大.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广大民办高校辅导员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高校教师大,辅导员必须在完成现有工作量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提高学历的学习以及参加专业实践能力的轮训.由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以及待遇等等问题,民办学校辅导员受到各种更多更细测评指标的考核,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久而久之,民办院校的辅导员不可避免地出现身心疲惫、沮丧和压抑,甚至对生活、工作悲观、冷漠,对现状不满,职业倦怠现象就随之出现了.

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研究者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校以及对自身影响三个方面:对学生而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而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的问题不能有效地传递到学校管理层,给学校正常的教学带来影响;对辅导员自身而言,会给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如果不及时消除,将逐步发展为一种消极待工、待事、待人的情绪,辅导员觉得整个人生都失去了意义,生活质量、工作质量严重下降.

三、民办高校对于辅导员职业倦怠所采取的措施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承担着繁杂的工作任务,基于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实证研究结论,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尝试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进行预防和干预,适时导入到辅导员职业倦怠管理中来,建构适合高校环境的EAP,以便从组织角度来对辅导员职业倦怠进行有效预防和管理,为改进辅导员工作,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最终达到提高高校学生工作实效的目标 .

调查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法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辅导员心理进行全面深入的把握.就民办高校而言,辅导员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导致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减少或消除不良的组织管理因素这一工作由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来进行.

开展大量的职业倦怠相关宣传活动.宣传内容包括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如何进行自我预防,产生职业倦怠后如何进行干预.设计制作一系列精美的卡片和海报,赠送给辅导员,张贴于工作场所,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意识,同时也在网上进行宣传教育.

辅导员心理问题个案咨询.对职业倦怠严重,存在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展开个案咨询,组织多种形式的辅导员心理咨询,对于受心理问题困扰的辅导员提供咨询,团体辅导、个人面对面咨询等,充分解决辅导员心理困扰问题,帮助其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内在需要,从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看,学校不仅要了解高校辅导员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更要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知晓他们的个人发展目标,为其创造条件,如制定计划,鼓励高校辅导员进修;组织高校辅导员科研项目的申报,为职称评定打下基础.作为学校自身要力争上游,提升自己的层次,给高校辅导员更大的发展空间.

坚持高校辅导员的准入机制,就要采用科学的选拔方式.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主要采用公选制,考核制、内写作.即便是考核制也是对一些理论问题的阐述,不具有客观性.

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应加入采用人格因素的诊断和评定的方法,并把这项评定等同于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学位层次,外语水平,管理能力,政治素质等必备条件,具有客观性.运用标准化人格评定工具对应聘者的人格特点进行诊断和评定,以筛选出适应岗位要求的应聘者.

人格测验还是确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潜能和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工具.管理者可以了解每个辅导员在其工作岗位上是否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样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可以为以后的辅导员分流提供依据.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的持续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其职业倦怠感,提高高校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

另外要对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强化培养机制、建立保障机制、健全评估体制等等,用全面的视角进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注重辅导员个人情感的培养,提高辅导员的待遇水平,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改进辅导员工作、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最终达到提高高校学生工作实效的目标.(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