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清河县农村的丧葬文化略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96 浏览:15852

【摘 要 】死亡是人类终极的话题,而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丧葬文化文章在自己亲身经历和考察探访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清河县农村的丧葬过程进行简要的描述,比较深入地分析,并对这一丧葬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一点探索.

【关 键 词 】丧葬文化;丧葬功能;清河县;家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58-02

人的一生经历若干重要时期的节点,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莫如出生、结婚、死亡三个节点.关于死亡,人类有着巨大的困惑,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学者弗雷泽认为人类关于死亡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巫术一宗教一科学”三个阶段的进化.中国学者郭于华认为“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一直处于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可以想见作为丧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过程中的仪式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就人死亡后的丧葬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文化缤纷多彩,在丧葬方面也是如此.地域不同,丧葬文化也不同,即使同一地域,不同的家族,丧葬文化也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同.拿我家乡来说,我来自于河北省清河县的一个小村庄.清河县坐落于河北省的东南部,隔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华北平原上的县域.至今,我的家乡仍旧保持着较浓厚的传统习俗.现在,我就以自己村庄为背景,以自己亲身经历和考察探访所得材料来详细描述北方农村的丧葬过程,并对这一过程本身包含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一、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村庄

位于清河县中南部,村子不大,至今约有一千人,绝大部分是张姓.本村庄张姓在明朝大移民时期由山西迁来定居于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现在这个小村庄已分为若干家族,我所在的家族是我村最大的家族,人数当在二百人左右.

二、下面描述一下丧葬过程

(一)穿寿衣

我家乡某人老(为避讳,家乡对死去的人不称死,称为老了)了以后,整个丧事过程一般为三天、四天或五天.老人去世前,将要咽气时,死者的儿子、儿媳必须为老人换上事前准备好的寿衣.因为按老辈的说法,如果咽气去世之后再穿的话,那身寿衣死者就带不走了,所有要在咽气之前穿戴好.

(二)搭灵床

由死者儿子去告知本家族的总管(我村称为“大柜”)老人去世的消息,由家族总管去通知本家族成员丧事,并由总管主持整个丧事过程.

家族成员到死者家,帮助死者家属将遗体移到已放在正屋的灵床上.灵床前放着香炉,正屋门后面放一个火盆,不时往里面烧纸,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冲着正屋门口,在院子里摆上供桌,将死者遗像放着桌子正中,桌子上放着贡品供死者享用.

(三)报庙

北方农村正中一般是土地庙(现在村正中的土地庙已不常见).报庙也就是死者亲属到庙中烧香烧纸,同时放声大哭.报庙的寓意就是给死者在阴间上户口,放声大哭则既是表达哀痛,也是让村里人知道有人去世了.在报庙的时候,死者五服以内的亲属已穿上孝衣.在我村,死者直系亲属带孝带,穿孝衣,披孝褂;其他五服内亲属中的男子则只带孝帽,披孝褂,女子只带孝带.

(四)报丧

报丧一般在死者逝世当天进行.由家族成员拿着写在白纸上的报丧条去通知亲戚朋友,报丧条上详细写着死者身份,吊唁、司灵、出殡日期,以使亲戚朋友有所准备.

(五)守灵

即由若干家族成员通宵看护死者遗体,守在灵床旁,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守灵既是对死者的悼念,抒发缅怀之情,也是对死者遗体的一种保护,因为守灵期间遗体还没入棺,进行守灵以防止一些动物对遗体的损坏.

(六)吊唁

吊唁于去世第二天进行.亲戚朋友接到报丧条之后前来吊唁,悼念死者.进行吊唁的来人如果是死者的至亲,则必须在死者灵堂所在的街道胡同口就开始放声大哭直到灵堂前.放声大哭,既是告诉在灵堂前的死者亲属有亲戚来吊唁了,也是在表达哀痛,悼念死者.进行吊唁的亲友在灵堂前磕头、烧纸,慰问死者,而亲属跪在灵前放声痛哭,并对来吊唁的人磕头表达谢意.

(七)司灵

司灵一般在吊唁第二天下午进行.死者亲戚朋友按照报丧条上的日期,用食盒盛放着贡品前来祭奠死者,同时,死者亲属放声痛哭,并到前来司灵的亲戚朋友面前磕头致谢.

(八)大殓入棺

司灵结束后,临近傍晚时分进行.家族成员将棺材放在原灵床停放的地方,拽着死者身下压着的白布条,死者的儿子分别抱着死者的头和脚,将死者遗体放进棺材,同时将死者生前所用部分遗物放进棺材.根据传统习俗要求,嘴里放进口含,双手紧握小撮粮食.紧接着由死者儿女、儿媳、孙辈为老人“净面”.所谓“净面”,就是用棉絮蘸点香油涂在死者脸上,并且每人只允许净面一次.净面后,拿一块镜子从死者的头到脚照一遍,意思是让老人看一看亲属们为他的穿着打扮是否合适得体漂亮.这些程序完成后,就要盖棺了,盖棺的时候,死者亲属们要跪在地上大声痛哭,表示自己对亲人的哀思,因为从盖棺之后,就再也无法看到自己亲属的容貌了.

(九)送盘缠

所谓“送盘缠”,就是在出殡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们将死者的魂魄送到阴间去.大致过程是这样的,晚饭后,天已经黑下来,死者亲属每人拿一把点着的香,每走几步便扔下一根香,意思是让死者的魂魄循着地上香发出的点点红光跟着亲属们走到村外踏上去阴间的路.死者亲属们走到村外的一个十字路口,便将纸糊的轿子放在纸灰围成的圆圈中点燃,把没有扔完的香也投进火中,传统的说法是老人乘着轿子去阴间了.亲属在回家的路上,每个人都不能回头,如果回头的话,死者的魂魄看见自己的亲人而恋恋不舍,就会跟着亲人们回到家中,这样是不吉利的.

(十)出殡

这天的主要仪式除了亲戚朋友赶来,并到灵堂前再次跪拜外,便是唱戏和下午送殡了.一般情况下,唱戏的主要剧种是唱京剧或者豫剧等传统戏剧,现在也出现唱流行歌曲,跳现代舞蹈的情况.下午,出殡的时候,死者大儿子必须把放在街上的一个陶碗摔碎,如果没有碎的话,就不能摔第二次,必须用棺材压碎.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还要烧一个纸糊的马;若死者是女性,则烧一个纸糊的牛.纸马纸牛是死者在阴间用来骑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烧纸马纸牛的现象在我县已经不多见了,现在烧纸糊的汽车多起来了,这也许是在世的亲人们希望在阴间的老人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吧. 走到家族墓地后,便要下葬了.土葬是中国最普遍的埋葬方式,《礼记祭义》上写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传统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人死后要回到土地之中.在埋土的过程中,死者男性亲属围着坟坑先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死者女性亲属则正好相反.

(十一)圆坟及后续祭祀

出殡后第二天上午,死者亲属们拿着祭品到坟前祭拜,并对封土再次培土称为“圆坟”.圆坟后,在坟前脱掉孝衣,扯开孝带孝帽.到此时,丧葬过程基本完成.

接下来以死者去世那天包括在内算起满七天,称为“头七”或“一七”,需要到坟前祭奠.然后进行“二七”、“三七”,直到“七七”,还在去世的百天时再行祭奠.至此,整个丧葬过程全部完成.

三、简要分析丧葬过程所蕴含的功能

原始人对待死者,就如同对待动物一样,也是随意丢弃的,并没有形成共同的可供遵守的一套礼仪规范.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我意识也有了逐渐提高.当然那时的文明程度与现在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那时的人们认为生与死不是截然对立的,生与死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渠道,同时既恐惧死亡也希望逝者保佑在世的亲人,便产生了一套礼仪规范.

老人去世后,整个家族的成员都来帮助料理老人后事,这实际上也起着一种团结族人的意义和功能.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宗法社会,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均离不开家族,这种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于血缘关系,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不同,亲属族人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不同的,但都是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重要体现.即使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血缘关系承载体的家族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婚喜事和丧葬白事仍然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这种情况在传统习俗保留较多的农村更是如此.宗法社会的存在、延续与稳固需要家族内部关系的强化,而这丧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就起着联系、稳固和强化家族关系的作用.通过纷繁复杂的丧葬仪式的演示,使族人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逐渐内化到身心.现在是开放的社会,平时大多在外忙自己的事业,家族成员之间来往已不如从前为多,那么办丧事等使家族成员聚在一起,增强了联系,加强沟通更是起着团结族人的作用,增强族人的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死亡、重视丧葬,视死如生.一般来说,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在世的亲人原则上都希望操办比较隆重的丧礼,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外化的表现,也是一种向外人宣示死者家人重视孝道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表现自己家族地位的机会.在世亲人为死者准备各种明器,基本上都是在世之人日常生活的投影,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写.“丧葬的隆重和热闹气氛从根本上改变了悲凉凄婉哀伤痛苦的现象,使生存者看到自己今后面对的生活虽然是艰难的,但归宿则将风光而决不寂寞”.因而丧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同样起着抚慰逝者和在世亲人的作用,既要消除世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也要树立起个人对于死亡的信心.就拿哭来说,不管对死者的去世是否感到悲痛,凡是死者五服之内的亲属均须大声痛哭.对感到哀痛的亲属来说,这是一种释放痛苦,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怀念的一种方式;即使对死者离世没有悲痛的人来说,大声痛哭在外人看来也是家族团结的一种象征,孝道的一种表现.中国人历来重视孝道,为死者程序复杂并蕴含种种意义的丧礼表示死者亲人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这是子孙儿女孝道的一种表现.通过整个丧葬仪式也是表达希望死者对在世亲人进行保佑的美好愿望,满足在世亲人心灵上、心理上的要求与平衡,增加家人生活的勇气、自信.最终生与死在丧葬过程中的仪式上得到了人们所希望的阳间与阴间的联系,在世亲人与逝去亲人的沟通.丧葬仪式便是这种沟通的桥梁.


从以上丧葬过程的仪式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显示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联系起来的传统家族的稳固.丧葬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协调密切家族成员关系、强化家族成员辈分关系和传统道德文化等途径实现,具体就是通过纷繁复杂的仪式.传统丧葬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仪式通过外化和内化的影响,深深镌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境界中,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因而,这丧葬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可预见到的将来仍会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