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衣不如旧?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33 浏览:18849

本文来自“中国当代书籍装帧摭评”豆瓣小组成员们的一次讨论.这些重视、关注书籍设计的读者,将80年代至今的状况做了比较,重点吐槽90年代后半期,就书籍设计滑坡的原因发言.

90年代以前的书籍设计比现在好吗?是市场化的恶果还是个人口味的缘故?

秦时明月:感觉90年代前的封面设计比现在好?这到底是为什么?

王二: 出版市场化,追求视觉冲击.

豆浆专找小笼包:市场大众了,结果审美大众化导致庸俗化,正常情况.

秦时明月:同意,很同意.

敬惜字纸:我觉得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老了等

秦时明月:除了怀旧因素之外,也许还和90年代以来社会日益物质化、功利化、鄙俗化,从业人员的素质、敬业精神下滑,以及电脑技术的滥用有关.

edwardchen1:没觉得90年代前的设计比现在好啊,但有可能现在出的书实在太多,但整体来说肯定是超过那时候的.

寸草斋主人:倒是觉得,这是出版业的某种“进步”.上一代书籍的封面设计,秉承的是出版人自身的审美,不讨好受众,那时的出版人大多长期浸淫在出版界,是有美学常识和功力的.如今封面设计者的原则是附和购写者的审美,而恰好当下不学无术和浮躁的人,从比例上来看,远多于上一代.

秦时明月:极赞同.

edwardchen1:这我就奇怪了,为啥和购写者的审美不符就算好的呢?就像中国的电影和作家以前都不以观众的审美情趣来操作,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等

秦时明月:不是我鄙视大众,事实是阳春白雪永远不属于大多数人.

edwardchen1:那曲高和寡有什么意思?毕竟我们都算是普罗大众等

种瓜得瓜:时代不同,各自时代所受的美学教育也不同,未必今时不如过往,过去也有设计得一般的书,现在也有设计得很好的书.不能说我们喜欢素雅,喜欢那种几乎“无设计”的设计,就认定书的设计必须是按照我们的喜好来.相对比较公允的说法,我以为,只能说我个人喜欢老版书的书封设计,如此而已.

秦时明月:素雅在审美上确实比俗艳高,想想青花瓷,毕竟比粉彩高就是了.

种瓜得瓜:我一直以为,我们的爱好只能代表我们自己,而写书的不仅仅只有我们,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

90年代后半段是书籍设计最糟糕的时代,俗艳至极,滥用塑料压膜.

dajun:90年代的有些书有再版,封面设计和之前不同的,找来对比一下便见高下. 个人觉得90年代的书封设计更耐看,即使像范用那样的简单设计也比现在花里胡哨的书封耐看.(编者注:原帖如此.疑有误.范用先生的装帧作品主要在80年代.)

The 星星:我倒是觉得90年代的很多书封面难看得很啊,明明也算是文学名著,偏偏看起来像地摊读物.

lonelypla:应该说是90年代中期以前(还不错)吧. 以前的设计,大多是求封面装帧与文本内容相契合,不求锦上添花,但求融为一体. 现在的设计,大部分处处为了吸引眼球,怎么夸张、刺激、有噱头,怎么来.

雅鸦湖居士:个人觉得90年代到新千年初期的设计最不好看,90年代之前的好看,现在的整体而言还可以.总的来说,最难看的时期已经过了.

奔流123:同意.80年代的封面挺好看,90年代尤其是后半段,那是最糟糕的时代,俗艳至极.现在已经开始慢慢好转了.

小条:现在的好封面也很多,只是烂封面太多,把好的稀释了.

90年代的封面是史上最烂的,没有之一.

青阅读:同意.90年代确实烂,特别中期以后.那时候开始追求市场化,把花里胡哨和畅销挂钩,用电影剧照做封面,还老用错.到新千年初期也是如此.号称读图时代,就拼命给书配好些不着调的图,印象中有本《女贞汤》,奇葩一朵等

赵景:同意,90年代中期以后,大概是1996年、1997年左右,中国书市突然来了一场大劫,一是新书定价突然上涨了一倍有余,二是编辑与装帧的极度退化,一度到了惨不忍睹的程度.但是相较之下90年代前期并不差,看平均水平是比现在高的,虽然比起80年代这个“白银时代”还是有所退步(不只体现在书籍装帧上).

90年代最大的败笔大概是塑料压膜的滥用吧.很多书放了几年压膜就皱了,撕又撕不干净.

电脑技术代替了手绘,但高技术、高速度也有负面效果,比如不认真,比如缺乏文化底蕴.

老姜:书籍装帧整体的水准真的是今不如昔,可以写本《中国美术全集》的书籍装帧卷翻翻,越往后越不对劲.

90年代前都是手工设计,一笔笔画出来的,速度比较慢,所以有时间思考,当然就花的心思多.90年代后大家为电脑所折服,包括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些前辈设计师,都退步了,满眼都是电脑特效,真遗憾. 再看国外设计师,如果一个手绘设计师改用电脑后,作品仍然会保持以往的风格,完全分不出是手绘的还是电脑制作的.

青阅读:同意.手工绘制总是让人感觉温暖、有味道一些.

但我倒也不觉得现在就一定比过去差.书的品种大大增加了,糟糕的设计也就多了.如果问现在的小朋友,估计他们不会觉得“网格本”(编者注:指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多出版于80年代,封面为网格状图案)之类的有多好看吧.

赵景:个人以为单看装帧之审美,“网格本”倒还不如“版画本”(编者注:指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多出版于80年代,封面图案为版画),或者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的那种素面题字,这套书只是因为的关系成为了1949年后旧书藏品的表率,就像贵族家小姐的相貌常被人品评一样.

老姜:如果相比较的话,“网格本”肯定胜过现在的“花布本”(编者注:指近年来以纹饰为封面的丛书,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经典”系列,俗称“窗帘布”),网格本端庄,花布本媚俗.

青色:时间,关键是时间.不给够设计时间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很难看.

时间与玫瑰:用心是最重要的,设计师的才气也很重要,现在做书装的很多起点不是很高,腹有诗书的就更少了.

花衣云影:概括得很精准!赞同.

老姜:国人就是好高速度,好高技术.

银鱼妞妞:大家可以考虑几个人物,比如鲁迅、陶元庆、闻一多、丰子恺、孙福熙、钱君匋、张光宇、曹辛之、丘陵、彦涵、程十发、顾炳鑫、张守义等等,仔细考察他们的文化底蕴,也许会多些体悟的罢.老姜:钱君匋以后,上海也有不少大家:蔡振华、章西涯、范一辛、任意、陆全根等


银鱼妞妞:是的,他们的文化根底都特别深厚.

梦,光和影:感觉老一辈的东西比较纯粹,不像现在信息量过大,导致花样百出目不暇接.

花衣云影:90年代前后的文化风气不一样,图书设计虽然是个局部问题,但也能看出来大环境的影响.作为读者,我觉得设计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脑技术,让书籍设计的表现力更强了,表现方式也更丰富了.但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现在的设计师都会从素材库里直接找内容,有时候根本不看书里是什么内容,结果文不对题,哗众取宠,设计雷同,总之就是三个字——不认真.

90年代之前,还讲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一本普通的小书印数随便就可以上万,一本深奥的哲学书籍能重印多次,总发行量超过几十万,这是现在根本不敢想的.这种情况下,设计者怎么会马虎呢?

敬惜字纸:不管哪个年代,大多数书的设计都是要被淘汰的.90年代以前的书,经过时间的挑选,流传下来的可说是精华了,所以感觉会好一点点.再过二十年,可能那时的人也会说现在的书好等老姜:应该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