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晚期的“葬玉”墓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415 浏览:156715

摘 要 :仰韶文化晚期“葬玉”墓仅在伊阙城遗址1发现一处.本文拟对阶段“葬玉”墓的形制、随葬品进行分析,并结合本地区此时期前后随葬玉器墓葬的发现情况,对该地区的“葬玉”习俗进行详细了解,并通过同周边其他玉文化进行对比,探讨文化间的交流问题.

关 键 词 :伊阙城遗址“葬玉”墓“葬玉”习俗西坡墓地清凉寺墓地崧泽文化

仰韶文化的“葬玉”习俗在早期就已经出现,在中期达到了顶峰,龙岗寺2、西坡3两处墓地分别是早、中期“葬玉”习俗的重要发现,对于这两处的墓地,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详备的研究[4],而作为晚期“葬玉”习俗的代表,伊阙城的关注度却相对较低,本文就对该遗址“葬玉”墓的内涵及相关文化交流问题进行相关探讨.本文论及的“葬玉”墓指的是随葬玉器的墓葬,“葬玉”习俗指的是与随葬玉器相关的风俗现象,包括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内容.

伊阙城遗址位于伊川县城南4公里、古城村东北部向阳一面坡地上,北距洛阳市40余公里,东临伊河,西邻低缓的丘陵和山地,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

此次发掘发现5座墓葬.其中3座随葬玉器,分别为M5、M6、M9,出土玉器4件,玉饰2件、玉璜1件、玉佩饰1件.M6出1件、M9出1件、M5出2件.3座墓墓葬形制尺寸相近,皆为竖穴土坑墓,有熟土二层台,有棺有椁,以下以M9为例作出详细介绍.M9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底部四周带一熟土二层台.墓葬北部较窄,南部较宽,墓口长3.1米、宽约1.5—2.1米,底部长2.4米、宽约0.8—1.1米,墓坑深约1.2米.二层台宽窄不一,其平面距墓口深约1米,二层台宽约0.2—0.56米.棺木已朽成灰,棺长2.4米、宽0.8—1.1米,椁木痕迹不甚明显.墓内埋葬成年人骨架一具,保存基本完整,仰身屈肢.随葬品有玉饰1件、石斧3件、石铲1件.

出土玉器分玉饰、玉璜、玉佩饰3类,玉饰2件,1件呈方体一端弯曲,曲部一端钻一孔,另一件弯曲状,两端各有一钻孔,玉璜两端各有一孔,为一面钻而成,表面有工具加工痕迹,也可能为装饰性的纹饰.玉佩饰,长方形,一端有对钻而成的两孔.玉器色泽有乳白色和淡青色两种.对于伊阙城遗址出土玉器玉质的鉴定工作至今没有学者进行,但从报告中发表的原物彩图看,其玉质很可能为闪石玉.

探讨仰韶文化晚期的葬玉习俗,我们要了解其前一阶段的文化面貌,中原地区此前的“葬玉”习俗以西坡墓地为代表,该墓地两次发掘共出土玉器14件,以玉斧为主,玉环只发现一件,器形多较大,制作也较为精美,体现了较为高超的制作工艺.

伊阙城遗址“葬玉”墓的墓葬形制同西坡墓地的发现颇为相似,体现了文化内不同阶段的承袭关系.但发现的随葬玉饰、玉璜、玉佩饰在该地区此前的文化中并没发现,与西坡墓地以玉钺随葬的情况不同.至于其来源,我们可以从文化交流入手找其答案,崧泽文化是同仰韶文化中晚期大致同时的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该地区玉器制作业非常发达,特别到了崧泽文化后的良渚文化达到了顶峰,该地区的“葬玉”习俗,在崧泽文化前的马家浜文化中开始出现,到了崧泽文化时期开始有所发展,从该文化发现的玉璜、玉佩饰同伊阙城发现的同类器几乎完全相同5,而这些玉器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更多,是特色文化因素,伊阙城的玉器,很有可能就来源于此地.至于崧泽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文化交流,在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出现,崧泽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片有很强的庙底沟类型特色,中原地区大河村类型中发现的镂空高圈足豆、折腹折肩壶是崧泽文化的典型器6,西坡墓地的玉器柔性线状工具切割工艺,一些学者认为同崧泽文化关系密切,因而在仰韶文化晚期,同崧泽文化的交流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两种文化的交流路线,我们可以通过沿线玉器的发现,做出推测,崧泽文化早期的玉器向西沿长江而上,影响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随后沿长江支流汉江北上,影响与西南鄂西北的仰韶文化,并继而向北影响至豫西豫中地区.

仰韶文化没落之后,中原地区取而代之的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此文化阶段玉器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代表发现是山西芮城的清凉寺墓地7.发现的玉器,种类较多,分为璧、环、带孔石刀、钺、长方形玉器、玉琮、兽头状饰品等类别,与仰韶文化相比,玉器种类增多,制作也较为精制.通过与周边玉器文化对比发现,此时期清凉寺的玉器中,有很大一部分外来因素8.清凉寺出土的好径较小的玉璧、外表有凹槽的玉琮是受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虎头状的圆目、高颧骨圆雕小饰品,以及中间略细、两端稍粗的玉管,同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的虎头形玉饰、玉管比较相似,这两类玉器应该是受石家河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清凉寺略呈方形的四牙璧、外方内圆玉璧,以及复合玉璧上镶嵌有绿松石的工艺,是来自东方龙山文化的影响;清凉寺出土的梳形玉饰、方形玉璧,无论其形制,还是工艺,都很接近红山文化的玉器风格,因而清凉寺墓地的玉器中也存在着来自东北地区的文化因素.综上所述,此阶段的发展高峰同文化间的交流密切相关.

结语

对于仰韶文化的“葬玉”习俗,李伯谦先生通过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对比后认为,仰韶文化中晚期已发展到分层社会的阶段,凌驾于其社会之上的权力中枢中,以玉钺为象征的军权和王权占有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相对而言神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能只占较小的份额.墓葬随葬的玉器既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又是神祇信仰的礼器,陶器则主要是祖先信仰的礼器.而注重王权、军权的朴实发展模式,杜绝了社会财富的大量浪费,在其后发展的龙山文化仍然强盛,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的主线9.

伊阙城发现的“葬玉”墓,弥补了中原地区“葬玉”习俗发展序列的重要一环.中原地区的史前“葬玉”习俗从仰韶文化早期已经出现,发展至龙山时代,之间有,有低谷,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兴衰.从空间上看,该地区的“葬玉”习俗,同周边文化关系密切,从时间上看,早期周边文化对该地区影响较小,仅受到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的影响,到了晚期,影响巨大,中原地区的随葬玉器中包含了长江中游、长江下游、黄河下游以及东北地区诸文化的很多文化因素,体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加强.(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注释:

[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河南伊川县伊阙城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2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文物出版社1988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西坡墓地科学出版社2010年

[4]a.李英华龙岗寺半坡文化墓葬的几个问题华夏考古2005年第3期

b.尚民杰龙岗寺仰韶墓地葬俗管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

c.马萧林李新伟陈启贤河南灵宝西坡出土玉器浅论玉文化论集2文物出版社2009年

d.马萧林李新伟杨海青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

[5]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管所江苏高淳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5期

[6]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芮城县文物局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文物2006年第3期

[8]马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浅说文物世界2009年第3期

[9]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文物2009年第3期

1论
11本篇论文转载于:www.eduxue.com/zhongqi/445560.html
11文1